乒乓球朱什么峰?

段君莲段君莲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说下我的观点,如果只考虑技术,不考虑其他因素(年龄、伤病等)的话,巅峰期许昕应该能跟大满贯张继科打满七局左右,但胜率应该是五五开或者六四开。 也许你会觉得我给出这样的结论很惊讶,但事实上,如果仔细看2015年苏州世乒赛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前两场比赛,就能发现许昕在技战术上完全克制对手,且领先情况下被逆转完全是两个性格决定的。

先看2015年苏州世乒赛第一场,当时许昕/马龙对阵林高远的双打比赛里,第一局9比11落后时,教练组给许昕/马龙的打法是主动变阵,放弃双打的连贯性,让两人各回一条线,从两分变为一分一分去咬,最终14比12拿下这局。第二局开始之后,因为首局的失利,再加上对方发球抢攻,导致许昕/马龙一直处于比分落后状态,直到8比10的时候,教练组再次采取变阵的策略,让两名球员各自回到自己的位置,利用连续的相持拉弧圈,从而将比分追平并反超至13比11赢得此局,再趁势连赢两局,以大比分3比1战胜了对手。

再看看里约奥运会的第一场比赛,双方打得异常胶着,从第一局的9比11到第二局的17比15,再到第三局的10比12,可以说每一分都如刀尖上跳舞一般刺激。第四局开始后,许昕/马龙依旧处于被动,8比10落后之时,教练组再一次“神助攻”,要求队员改变打法,不再一味防守,而是增加主动进攻,于是乎许昕/马龙连得5分,反而以10比8赢得了这一局,再随后就是一鼓作气连赢三局,取得了胜利。 纵观这两场比赛,可以发现,除了最后两场输掉的以外,前面几局都是许昕/马龙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连扳几局完成的翻盘,其中战术上的执行者就是许昕,无论是主动变阵还是应对变阵,许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马龙则是关键分的把握上更胜一筹,总是在球队困境中挺身而出,成为胜负手。

所以说如果仅考虑技术和身体因素的话,巅峰期的许昕是有希望战胜大满贯张本的,至于结果可能会是怎样的,那还真是个未解之谜。 不过要是考虑到其他因素——年龄、伤病等因素,一切又另当别论。

隆坤良隆坤良优质答主

1、发球抢攻的战术是小球与大球中最重要的得分手段之一,在小球比赛中,发球与接发球轮,双方争夺的十分厉害,稍有不慎即会被对方抓住,一击致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比赛的胜负。(因为小球的旋转很强烈,使得回球的质量降低)。而使用大球后,这种现象将大有好转。我们以百分率来分析接发球的不同选择:(1)、摆短 30%;(2)、搓回 50%;(3)、接发球抢攻20%,这是百分之百的选择。而小球时代,如果接发球抢攻选择不当,后果非常严重,所以很多选手都选择摆短和搓球,来减少无谓的失误并为下一板的进攻创造条件。换大球后的选择将会是:(1)、摆短10%;(2)、搓球50%;(3)、接发球抢攻40%,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接发球抢攻的比率增加了一倍。这将大大加剧双方在接发球轮中的争夺,对运动员接发球强弱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标准。

2、大球使双方拉攻中相持的质量下降,更容易出现漏洞被对方击中,这就对攻球的质量和准确性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双方相持中,回球的准确性降低、落点不刁钻、旋转不强烈,将很容易被人反击,从而导致相持质量下降、回合减少,进而比赛速度减慢。(在以前的中国式打法当中,正反手相持能力是赢球的保证,而由于大球的改革,对拉攻的准确性、质量、落点要求增加而使攻球的次数减少,这样对拉攻中运动员的前三板及发球抢攻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使中国式打法的精髓有所降低。大球时代的中国式打法应有所更新!)

3、对搓球和削球提出新的考验!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搓球和削球,它们是双方相持的一个前提。一般来说,能搓出长球或高质量弧圈球的运动员,他肯定能掌握攻球的主动。而能搓回短球的运动员,则往往能把对方的进攻抑制下来,为自己组织进攻创造极好的机遇。现在我们看一下小球与大球中对搓球的不同选择(百分率):(a)搓短 40%;(b)搓回 60%,这是百分之百的选择。这是在小球时代,搓球质量较高,回球后威胁增大,所以搓球的运动员选择搓长的质量较低,而选择搓短的较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小球时代搓球的高超技术水平。换大球后的选择将会是:(1)搓短 10%;(2)搓长90%。搓短的球将大大减少,这是由于拉攻中相持质量下降的缘故。如果搓短球,对方很容易拉起来,其进攻质量降低,回球落点、质量、准确性也不好,这将很容易被人反击!

而削球方面,换用大球后落点的刁钻程度、回球飞行线路的弯曲程度、旋转和回球的准确性等等将大不如前。在小球时代,这些技术是削球制胜的法宝,这都限制了对方的进攻,使对方无法发挥攻球的威力。而换用大球后,削球的防守威力明显下降,这迫使削球手必须加强前三板和发球抢攻,并加强削球中的进攻意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