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五行属什么意思?
“君子”二字的五行,在《说文》里解释得很明白: 段玉裁注:“《书·金縢》孔传曰,‘言能取信’;‘《大诰》曰,元臣出,此言能;郑玄笺云,‘言可任使’者是也。”可见“君子”的“君”字五行为木,因为“君”的本义是“指掌权的人”“统治者”。而“子”字在本义中与“嗣”通,所以有继承、延续的意思,引申为德行、品质,也就是人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格,这属于“木”的范畴。将“木”作为“君子”二字的总笔画数,源于古人对大自然的观察:草木逢春发芽,受雨露阳光滋润,自然生长,所以人的优良道德品质也是天生具备并且需要不断涵养、滋长的。这就是“木”的象征意义——生生不息、欣欣向荣。
至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显然不是依靠自己的“力”去战胜困难、超越自我,而是指拥有卓越的品行和能力,能够带动群体一起前进,犹如太阳照耀大地,万物皆受滋养,这是“火”“土”两行的象征含义。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运动变化所构成的,宇宙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材”运行变化的结果。 君子五行就是指这五材。那么,五材是怎么样运行变化的,这个就要牵涉到五行学说中的相生相克的道理,相生就是相互滋生、促进;相克就是相互制约、克制。
古代五行相生相克的次序(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根据五材相生相克的规律,任何一种五行缺失了都会影响“五材”的协调,甚至会引起大乱;只有五材运行有秩,才会维持正常的秩序。 儒家根据这个理论,把“仁、义、礼、智、信”比附上了“五行”的属性,在《孟子、告子上》中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等四心,而“恻隐之心”配属“水”行,称“水德”;“羞恶之心”配属“火”行,称“火德”;“恭敬之心”配属“土”行,称“土德”;“是非之心”配属“金”行,称“金德”;“仁、义、礼、智”四德之中又加了一“信”德,配属“木”行,称“木德”。上述“金、木、水、火、土”五行“五德”也就是“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称。 五常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运行有秩”、“相生相克”,才是“君子五行”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