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喻是什么生肖?

蓬媛昕蓬媛昕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马 借喻就是甲事物含有乙事物的意思,但是并不直接表述出来,而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实的载体表达出来。这就类似于我们汉语里的"比喻",只不过比附的方法不同而已。 如: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这里用"夕阳西下"来作比附,隐含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意思;用"天涯"代指"思念的人或地",也体现了汉语言表达的含蓄美。整个句子就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形容秋天的景色美好;二是表达自己相思之苦。

再如: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其五) 这首诗是龚自珍在被朝廷免职后所写,当时他赋闲在家,于是有了"我劝天公"这样有趣的想象,"天公"自然是虚构的,但其中还是蕴含了作者真实的感情——对统治者广纳贤才、重视人才的希望与渴望。

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用了借喻的手法,以"春蚕"和"蜡烛"来暗喻对爱情的痴心。 借用某种事物来比喻另一种事物,这就是借喻。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关键在于找到恰当的喻体,使句子更生动饱满。 当然,有些诗句中可能同时运用了其他修辞手法,这就需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了。

彭冬蕾彭冬蕾优质答主

在十二生肖中,龙就是一种借喻的生物。中国人将龙当成图腾来崇拜,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许多民族,比如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乃至印度人,都曾经把蛇当作图腾来崇拜过。然而,中国人不但不做此想,反而把蛇作为龙的从属物——“九似”之一。蛇在中国先民的心目中,没有龙的吉祥和地位高。

龙的“九似”说法,出自东汉许慎所纂的《说文解字·部》。在该书中“龙”字条下,其释文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务集地阴,果雌雄。”然后,又说:“从雩;雩声。”可见许慎是把“龙”字说成形声字。对此,后世许多文字训诂学家都不赞同。在古代学者中首先提出异见的是宋代的郑庠 (约活动于南宋理宗时),在《六书略》中,他把“龙”字解释为会意字,说:“《说文》云‘从雩’者,非声也,龙雩而雨,会意也。”即认为“龙”字是会意字,是说龙王可以降雨。龙王降雨之事,当然是中国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后来,清代的王筠 (1784—1854)把郑庠的这一说法加以引申和发展,著文力排许慎的解释,认为“龙”字不是形声字而是形符字。所谓形符字,是王筠总结出来的关于汉字构造的一种形式,相当于现在的指示字。在《说文解字句读》中,王筠说:“龙,当为形符字。”这形符与形声字不同,王筠说:“有声,形声,无声,形符。”形符字是有形旁而无声旁,龙字就是这种形符字。龙字是形符字,那么,它的字形有什么意义呢?王筠的解释是:“龙字之旁,盖其像也。”也就是说,龙字两边的形旁就是龙的形象。王筠还进一步发挥郑庠的观点,指出龙是天上的飞虫,即《说文解字·部》所谓“虫”在天者也。总之,王筠是把“龙”字解释成一个表示天上飞物的拟形字——“虵 (即蛇)身而有足”,长着四足、两翅的飞蛇而已。

龙不是现实世界里存在的东西,而是我们的祖先在对蛇、鳄鱼、蜥蜴、鱼、马、牛和鹿等现实中存在的生物进行整合、加工之后的产物,是想象中的复合生物。对龙“九似”的说法,后来人们又在“九”之上加了“十似”、“十一似”,等等。可见“九”是表示多数的说法。古人认为,龙具有上述多种生物的不同特征,因此是“神物”,是各种生物之中最神奇、最完美、最高贵的生物,于是把它“神人化”即拟人化,让它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和人的意志。

最早将龙人格化的是《周易》:“或跃在渊,飞龙在天”,这是说龙能下能上,能升能潜,无往不能,无所不通。于是龙便成了至高无上的吉祥“瑞兽”,成了“天宠神兽”甚至吉祥之神(比如“龙王”)。

由于龙有至高无上之威严和吉祥无量之福气,又由于祖先曾经把龙当做图腾来信奉过,因此,龙便成为国人的象征和中国人乃至中华文化的代名字。比如,中国被称为“龙的国土”、中国男人被称为“龙种”、“龙子”、“龙儿”、“龙孙子”,中国女人被称为“龙女”、“龙姬”、“龙妻”。再比如,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民族”、“多龙的民族”,汉语被称为“龙言”,中国的文字被称为“龙文”、“龙书”。特别是“龙”字在古代是专用品,皇族的用品往往都要带上一个“龙”字,比如龙袍、龙椅、龙床、龙榻、龙衾、龙辇。

由于龙是只有皇帝一族才有使用资格的专用品,所以民间是不能随便沾的,否则就是“僭越无礼”或“谋反叛逆”。比如古代的“民女”,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