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代表么生肖?
首先说明一下,我其实是不太相信十二生肖这个说法的,所以也没有特意去研究这个问题。不过既然楼主提出了,我就简单写一下我的看法吧。 十二生肖中,除了鼠以外,其他的动物都是家畜(或家养宠物),而鼠则是害虫。可以认为这些动物都是中国古人在长期饲养过程中发现的比较有价值的动物。 从文献上看,古人最早认识到的是狗、猪和鸡。《礼记·郊特牲》有“郊之祭也,迎羔打豕”的话,郑玄注谓“羔羊,羯羊,去角而祭;豕,肥豕”。可见至少在周代已经有了猪和鸡,至于羊和牛等不表示繁殖能力的字是汉代才出现的(见王力的《汉语史》)。 那么,为什么没有猫呢?我猜想可能是因为古书提到的猫都是野生的,而且食肉(尤其是吃老鼠),因此没有被当作家禽饲养。关于这一点,也可以从其他文明发现的家畜中看出来,比如美洲印第安人养殖的鸭嘴兽和鸸鹋,虽然都是哺乳纲但是属于鸟类的鸭嘴兽由于不能爬树,不被视为家禽。
另外,从文献看,十二生肖最先出现的地方并不在中国,而是在汉朝的印度,佛教典籍《大集经》卷五十五就有记载。可见在汉族地区,至少是在东汉时期已经有了一种来自西域或者更远的南方的宗教信仰,而这个教派可能是把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的十二种动物作为自己的祭祀对象。当然,这种信仰后来传播到民间,逐渐成为了汉族传统中的十二生肖。
不过,汉唐时期的文物中却往往见不到十二生肖的形象,倒是五代十国时候后蜀建国皇帝孟昶的“乾德宫图”上出现了子丑寅卯等符号,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干支计时法,这也许就是后世将十二生肖应用于纪年的来源。而在宋朝,《武经总要》中出现了“虎、兔、龙、蛇、马”等字样,大概这是宋代军队编制中使用的兵符,由此也可以推知宋元明清的军事建制用十二生肖命名的沿革。
在十二生肖中,排在第三位的是兔,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玉免、兔子、野兔、土免。“兔”字的甲骨文字,一个长耳朵三瓣嘴、短尾巴的可爱动物跃然纸上,和今天的楷书“兔”字相去甚远。
古人认为兔子的生殖能力很强,它虽然个子不大,却有四五个奶头,一次能哺育很多只小兔。在农业收成依赖风调雨顺的远古时期,人们把兔子当作吉祥的象征,祈望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等等。
兔子
在遥远的古代,人们的居住地周围有不少野兔。白天,野兔躲在自己的穴中;晚上出来觅食、活动。因此,我们的祖先并不难发现它们。兔有四五个奶头,能哺育多个乳崽。在农业收成依赖于风调雨顺的古代,人们便把兔子当作吉祥的象征,借希望“兔”会给他们带来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景象。“卯”字的字形,就像一株草破土而出,象征着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木不折则生气勃勃的景象。
在十二生肖中,“卯”字代表的“兔”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非常形象,耳朵长、嘴分三瓣,身子还有“白”字的痕迹,这也是后来“兔”字为什么是“免”字加一个“白”字的原因。“兔”字的本字就是“免”字。后来,人们为“免”字加一个“口”字旁构成的“兔”字,代替了“免”字的本字地位。现在,“免”已经不能单独使用,而成了“兔”的简化字。
《说文解字》中对于“卯”字释为:“卯,冒也,阳气冒地而出。”“冒”的意思是“覆盖、向外透”,“地”字就是“土块”,“冒地而出”的意思就是“阳气冲破冻土而出”。所以,“卯”字是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于是人们用“卯兔”——兔子正月打洞、卯月(农历二月)出洞为象征,表示出洞的节气到来,取“出生”、“繁殖”、“兴旺发达”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