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重合代表什么生肖?
“阴阳重合”是指阴历二月和阳历三月交替的春分节气,这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逐渐转暖、冰雪渐渐融化。 同时,在我国古代将每个节气分为三候,每侯应观测到的物候现象为: 一候虹始见;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这不仅与我们现在所学的气象学知识相符,而且还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 例如,在“一候虹始见”中,虹就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景象----雨水增多,彩虹出现;又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提到“三候始电”时就有古人观察到闪电的记载等等。 因此通过观察这些自然的物候现象我们可以推知节气变化以及天气冷暖,从而制定相应的农事活动。
除了二十四节气之外,我们的祖先还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节气歌,用简明的词语概括了每一节气,便于记忆和传播。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 立春这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冬季里动物都蛰伏起来,进入一个休眠状态,而到了立春,阳气生发,万物开始复苏,所以古时人们在这天祭祀春神,祈求丰收。
惊蛰 惊蛰时节,春雷乍动,惊醒了蛰居的动物们,此时草木发芽,桃花盛开,气候温暖,但是依旧寒气逼人——因为处于阴阳交替之际,气温上升,但寒气深埋于地下而不散。 春分 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方,昼夜等长。此后阳光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渐长。古书记载“斗指壬为春分,阳气至此而盛极”,也就是说这时阴阳之气达到平衡,万物开始蓬勃生长。 而现代天文实验发现,实际上的春分要比这复杂得多: 在3月20日前后,地球公转到黄经0°(春分)附近,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气温升高。但这一瞬间过后,太阳又开始逐步偏向北回归线。
清明 清明时节,大地回春,天清地明,草木欣欣向荣。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达到15℃以上,降雨明显多于冬日。 谷雨 雨水增多,谷物得雨而润,故有此名。在阴雨绵绵的日子,作物吸收养分,迅速生长。谷雨前后,正是播种移苗的最佳时机。
立夏 小满节气,太阳位于黄经36°。小满之日“苦菜秀”,意思就是小满节气的时候苦菜已经枝叶茂盛。“南风劲吹,麦浪翻滚”也是小满节气的独特景致。 芒种 梅熟季,麦登场。时至芒种,北方小麦开始收割,南方梅子黄熟。此时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然而华北地区正逢“倒春寒”,东北地区则可能遭遇“晚立秋”,天气变化异常。
夏至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到达北纬90°,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日,白昼逐步缩短。冬至阳生,夏至阴长。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即小暑大暑和中伏期间,夏至早已过去,阴气慢慢聚集。 小暑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到来,正值初伏,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达28℃以上,农作物开始快速生长。 大暑 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大暑节气正是“三伏天”里的“初伏”,天气炎热,暴雨频繁。 立秋 立秋并非限定在农历八月的第一天,一般是在公历8月7日至9日之间。
白露 白露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日照充足,夜晚云量较少,露珠晶莹,故名白露。随着温度降低,白露以后露水也逐渐减少。 秋分 秋分日是自夏至日后第一个“秋分”,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的日出日落时间相差无己,阴阳各占一天之半,可谓“平分秋色”。
寒露 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此时的气温比白露更冷一些,水汽凝而为露,可见于植物叶面,呈透明状。 霜降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在黄河流域,霜降节气有“霜降杀百草”的说法,表明霜降期间,天气日渐寒冷,花草树木凋零情况会严重一些。 立冬 立冬交节之时,太阳位于黄经225°,在北半球的纬度已经达到了最高值。从立冬至大雪节气,太阳向南运动的过程中距离我们越来越远。虽然冬至到小寒气温最低,但冬至一天,北极附近却能达到24小时连续黑暗的状态。
小雪 小雪节气,雪并未普及至全国。古籍中记载的“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就说明了这一点,不过这个时候气温低到可以下雪。 大雪 大雪节气,万木凋敝,天地肃静,雪花纷飞。“大雪不冻倒春寒”“大雪晴天,来年丰年”表达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来年丰收的美好憧憬。
冬至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白昼最短的一天,从冬至之日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可见冬至的重要性。而在中医典籍中,冬至被赋予了重要的药用价值——“冬至阳气生而阴气衰,故养阴助阳,以润通脉。”
小寒 小寒节气,天气寒冷,大雪纷飞。此时阳气萌发,东风送暖,万物开始苏醒。不过,小寒之后还有大寒,也就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段还没有真正到来。
立春 律回岁暮,春到人间。从立春之日起,白昼一天天变长,冰雪渐渐消融,草木逐渐发芽。立春是一年的开始,是一个饱含希望的节气。 雨水 雨水季节,气温回升,降水增多。所谓“春雨贵如油”,这个时节的庄稼对水分特别敏感。
惊蛰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阳气旺盛,万物生机盎然。 春分 春风和煦,天气晴好。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在养生方面也到了转折期。 清明 清明时节,天气清澈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