腿五行属于什么?

水碧栀水碧栀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我们得知道“五音”、“五脏”、“五岳”和“五味”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概念,外国人很难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也很难体会中国音乐和中国传统医学的妙处。 至于中医中“五志”、“五液”之类的说法就更是玄而又玄了。 那么既然题主问了这个问题就说明他已经初步了解了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并且已经认同了这个体系作为解释世界的工具的存在性以及合理性。所以我在这里就不赘述它的由来和发展历史了。 我来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题目吧~ 五声即宫商角徵羽五个基本音阶。

古代乐器以竹或木制成管状称为竽或者笛,有十二个孔,可以吹出七个音,七个音按照不同的排列组合就可以构成五种乐段:宫、商、角、变徵(介于商和徵之间)、徵、羽。 在七声音阶的基础上加两个音就成了八声音阶,这俩音分别加在宫和商音上就变成了无射和太蔟;再加一个就变成九声音阶,这个音加在变徵上变成清角。 这五音对应着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属性,而这里的金木水火土不是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实体也不是古希腊哲学中的元素,而是一套宇宙观、世界观的解释体系和结构模型。

从五音的来源来看它并不是单纯由物理学原理定义出来的,而是先有了天地万物以及人自身的属性然后才归纳出了对应的五声音阶。所以用西方的物理主义哲学是无法理解这套体系的。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中国古代宇宙观的结构特点。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太阳系起源于一团巨大的星际云,当这团星际云受到某种外力扰动时便发生了倾斜并开始旋转,同时云中有大量气体开始形成星体。

因为引力作用的原因,越靠近中心的部分气体压力越大,形成的星体质量也越大,离心力也越大,因此最外圈的星体的旋转速度最快质量越小,依次向外依次减小,这就形成了现在太阳系的形状。 然而根据我国古代的宇宙论推测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却完全不同。古人认为太阳是从东方升起向西落下,这就是说太阳是一颗运动的星体而不是像地球一样静止不动。

既然太阳是一颗运动着的星体那么太阳所在的星系必然也是沿着一定的轨道绕着某一个点做圆周运动。古人把这种圆周运动叫做“运”,把圆心叫做“会”,于是就有了“运与会的理论”。 《淮南子》中记载到: “日出于旸谷,浴于瑶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 翻译成白话就是: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的时候都会经过瑶池沐浴一番然后再从扶桑树间穿过这就是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叫晨明。 这段记载说明了三点:第一点是太阳每天清晨都要经过两棵树中间,第二点是这两棵树分别在东方和西方,第三点是太阳经过这两棵树的轨迹是一条圆形线,所以古人就把这条连线看作是天道的运转路线,也就是所谓的“会”。

又据《尚书·尧典》载: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分命羲仲,宅嵎夷寅春,寅宾出日,平秩东作。”

大意是说帝尧下令让羲氏、和氏这两个家族的人负责观测研究日月的运行规律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天文历法并规定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如何划分。 这里说的是羲和兄弟两人,《论语》又说:“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四海归之,天民归之,若斯而已乎’” 舜的大孝在于能够继承和发扬父亲羲仲的事业并把这项工作做到了极致,成为了圣人。

由此可知上古时期羲和一族的世袭工作是专门负责观测和研究天象变化规律的,所以他们必定拥有一批专业的天文观测队伍,比如甲骨文中就有“卜曰帝令羲叔居南交”“庚戌卜,贞今岁不其雨”这样的记载。由此可见羲和一族在当时已经是官方认可的科学世家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发现太阳的运行是有周期的,也就是说一年四季是由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交替组成而非永恒不变地循环往复。这样下去的话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每季都越来越冷直至达到极点开始回暖然后又逐渐变暖直到到达极点又开始变冷如此反复无穷无尽的重复使自然界失去了平衡破坏了生态环境从而对人类构成了极大威胁。 所以必须要想办法改变这一现状才行。

通过长时间的观测和分析人们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太阳每年要进入一个叫做黄道带的区域里绕行一周然后再返回到原来的位置上,这个过程被称为“岁会”。 黄道带是一个近似圆形的环带,由于太阳每年都要进入其中且停留时间不等所以被称之为黄道。 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古人又把黄道分成十二等份将这十二等份划分为六个区域每个区域各代表一种颜色分别为青白赤黄黑。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六组数字: 一至三宫属木 四至六宫属火 六至八宫属土 二至四宫属金 三至五宫属水 这就是五音的由来 —宫:黄色代表土,居于中央,象征着大地;—商:青色属木,象征树木枝叶生长茂盛之象;———角:白色属金,象征金器的锋利;————徵:黑色属水,象征着江河湖海之水;————羽:红色属火,象征着熊熊燃烧之火。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