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各自的代表什么?
五行相生相克,是在自然现象中存在的,并不是人为设定的。金木水火土,只是我们古代人们对五种物质的称呼,其实它们分别是现代科学的碳氢化合物、氧气和氮气等,只不过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字比较形象好记且流传下来,被沿用到现在而已。 五行相生的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就是说,木得到火的时候,它才能燃烧生成气体,火得到土的时候,它才能够温暖大地的土壤,而土壤得到金属,才有机会形成金属的物质性质,等等。这种相生,其实是存在在物质互相作用的整个过程之中的。 相生之中也有阴阳之分,比如木火之间的生化关系,就是阳生阳的循环过程;金水之间的相生关系则是阴生阴的循环过程。
五行相克的规律是这样的: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里所谓的克不是毁灭之义,而是制约、控制的意思。 例如,树木需要土壤来维持它的生长,但是土壤里面如果没有水分,树木也是无法成活的。所以克的意义就是限制、调节的作用。 另外,五行相克的顺序也是有讲究的。首先是因为宇宙中的天体对于地球的作用就是这么产生的,其次是五行对应着人体五脏,而五脏对五行的生旺却又有其固定的顺序。因此我们在调养身体时,也要遵循这个相生相克的规律才行。
木具有生长,升发,条达之义;火具有温热,升腾之义;土具有承载,生化之义;金具有肃降,收敛之义;水具有寒冷,滋润,下行之义。这些认识是古代医家利用五行的属性对脏腑等进行类比推演而形成的。
比类,即按照某一方面的相似属性进行类比应归类,所谓“以比类推之”,如根据肝喜调达的特点,将木的条达之性类比归于肝;根据心阳温热的特点,将火的温热之性类比归于心;根据脾能生化气血的特点,将土的生化之性类比归于脾;根据肺有肃降之功能,将金的清肃之性类比归于肺;根据肾能藏精寓元阴元阳的特点,将水的滋润、温化之性类比归于肾。这是将人体的器官“比类”归纳于五行。
推演,即在归类的基础上,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将所归类的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推演和说明,诸如肝(木)主疏泄可以调节心(火)的情绪活动,而使心功能正常,便是木生火的运用。这便是推演。比类是推演的前提和基础,推演是比类的运用和发展。
总之,五行学说把人体的各个脏腑、经络、形体、官窍、情绪等组织器官联系成了有机的整体,使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更全面、系统、具体,指导了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