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存在哪些城市病?
本人在朝阳、海淀都住过,以海淀为例说一下我的看法。 海淀的城市病,首要的就是交通,其次才是教育资源和其他的。
首先说交通,海淀作为北京的科教文化区,交通是非常方便的,有地铁十四号线和十号线,还有多条公交线路经过。但是,因为学校多,学生多,家长多(陪读)所以交通就成问题了。我12年在北大西门租房子住的时候,那会还没有新建的清华南门,从清华到北京大学都需要走一段距离,但是这样好歹能解决道路拥堵的问题。后来有了新修的清华南路和清华东路北延,这个问题似乎更突出了,晚上8点多下班的时候在海淀黄庄乘坐地铁的人很多,拥挤程度可见一斑。
另外就是停车难,车位贵。现在虽然不少小区都设立了电动自行车充电桩,但是还是有大量电动车停放在楼下的道路上,影响美观,还担心起火。 再说教育,这点其实算是我个人愿望,那就是希望教育机构可以少一些,毕竟朝阳区我去的几个地方感觉都挺热闹的,但是海淀区我感觉就比较少了,这可能也是符合海淀“智”的定位吧!不过如果能把一些教育机构集中起来管理的话,倒也是一个不错的管理办法。
其他的可能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了,比如说西北旺那边,感觉一片荒凉,还有很多待开发的土地。还有万柳区域,别墅很多,环境也不错,但是这边的房子基本都是400平以上的大户型,居住的人口比较少,感觉这边有点荒废的意思。
资源环境
水资源:超采严重,可开采量已用尽。人均300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的1/8和世界的1/30
耕地资源:可利用的占土地总面积不足13%,人均耕地仅0.1公顷。
矿产资源:缺乏大型资源,建筑砂石,黏土,水泥原料等非金属矿产接近枯竭。
环境容量:SO2、NOx等主要污染物排放超出环境容量40%;人均公共绿地13平方米。
人口和交通
外来人口激增,人口规模空前
人口突破2100万,居全球第一位;人口密度为8800人平方千米,城市建成区人口为1.1万人平方千米。人口的快速膨胀,使北京在诸多社会服务领域都面临人口承载的极限。
交通拥堵不堪,绿色出行受阻
北京是特大型单中心城市,90%以上的就业和产业集中在五环以内。由于职住失衡,每天有300多万人跨区通勤,交通需求高度“潮汐化”,加之人口、功能过度集聚与小汽车无序使用,导致交通严重拥堵。虽然目前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40%,在全国处领先水平,但与“公交都市”60%的标准仍有很大差距。
城市运行
“大城市、小管 理”问题凸显
外来人口基数大、增幅快、分布聚集,管理和公共服务任务艰巨;社区管理重城(区)轻街巷,责权利不统一,缺少实体平台和工作抓手,影响了管理和服务效能。城市管理统筹协调机制尚不健全,违法建设管控难度大,综合执法能力弱,需要不断创新治理方式。
市政基础设施难以保障
城市快速扩张造成部分区域、部分专业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如天然气供气能力缺口30%,供水保证率75%,防洪排涝标准仅为20年一遇,雨水管网仅有50%达标等。
公共服务
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均衡性不足
教育、医疗和文化体育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主要集中在老城和中心城区,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公共服务水平发展不平衡,在学龄前教育、养老服务等社会服务领域存在短板,与市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诉求矛盾凸显。
住房可支付能力下降,房价涨幅快、总量大,常住人口中有42.1%、1130万人自购房屋,其中82.8%为2000年以后购房,购房压力空前加大。与此同时,2012年农村上靠下靠住房2148万平方米,是2007年的3.2倍,疏解压力不断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