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还叫养猪吗?

鄂玥鄂玥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2018年还叫养猪吗” 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宿命论,感觉好象是自暴自弃的抱怨或者是一筹莫展的哀鸣。其实一点都不,这仅仅只是一句感叹。我们依然还是可以把2018年的养猪做得更好。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三个现实问题:

第一个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生猪存栏量(基础母猪数量)下降了约64%,而从2013年开始中国生猪存栏量(基础母猪数量)开始稳步回升至今(2018年5月)已经接近2012年的历史水平。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目前我们猪肉供给偏紧的局面正在慢慢缓解。当然需求还是那个需求,并没有因为供给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所以猪价会慢慢的下降。 但问题是,供需平衡点到底在哪里呢?现在大家都认为生猪存栏量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虚假繁荣,一旦疫情出现反弹,生猪产能将会迅速萎缩,供给小于需求,猪会再次涨价。事实是这样吗?事实上国内生猪生产和消费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任何时间无论生产还是消费都会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时高时低犹如波浪线一般起伏不定且没有明确的趋势方向。这就是说供给和需求这两个变量就像两只兔子,你永远不会知道哪只先跳哪只后跳,也不知道它们哪只高哪只低;更不知道它们哪个是真哪个是假。 所以,对于目前的养猪行业来说,既没有明显的产能扩张也没有明显的需求下降,一切都是那么平稳,平静的像一面镜子,你很难从这个表象看到实质。这就是行业的现状。我们无法改变市场的需求和供应但我们能够改变我们自己。

第二是我们自身的短板。中国的养猪业虽然规模养殖比重逐年增加但是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非瘟疫情后小散户被迅速淘汰,产业集中度提升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总体产量仍占比较低,生猪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养殖效率仍有待提升。

第三点是风险的存在。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动物疫病,目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主要采取消毒、隔离等综合防范措施。在我国尽管猪瘟阳性样本频率不高,但也发现过基因缺失毒株,生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同时,市场波动和人为因素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风险。

那在认识到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们又可以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是调整结构增重提速。当前我国养殖业普遍存在高存栏、低出栏的情况,特别是生猪产能严重过剩,大部分养殖户都处于捂栏惜售状态。在这种行情下我们应该顺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及时调整我们的出栏体重和出栏节奏,不要过度依赖补栏增重,以尽快把手头上的弱势肉猪出售以减少损失。同时在养殖过程中做好瘦肉型猪的生产管理和营养调控,提高饲料转化率,增重提速。

第二是规范管理减少损失。一方面要做好猪场生物安全管理,建立严密的防疫体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加强对饲养管理人员的培训,严格操作规程,防止病毒交叉传染。另外,要做好应对市场波动准备,增强风险意识,提前谋划,优化财务结构,尽可能减少亏损的可能性。

第三是创新模式合作共赢。非瘟后中小散养的迅速消亡带来的不仅是养殖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还有产业链条的重新分配。新进的规模化养猪企业由于前期建设投入较大短时间内难以形成产能,而原有养殖场户又受到产能不足及疫病风险的影响不愿扩大生产,这样就会形成一个产能空窗期。在这期间,新建猪场需要时间建成并形成产能,老猪场因为清栏受损需要时间恢复元气,而进口猪肉受限、消费复苏迟缓等因素又会在一定时间内抑制生猪产能的释放。

在这一时间段内,我们养殖从业者应该把握机遇,积极应对,善于创新,寻找突破:如实行“公司+农户(合作社)”“公司+家庭农场”“公司+养殖基地”等等模式,创新产业链条,构建合作共同体,将有利于我们养猪人摆脱当前困境,走出寒冬。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