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从科技人员是什么?

迟媛香迟媛香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从”字有二义:一是“自”,二是“用”。 “云从”在这里是第二个意思——“使用”的意思。 《战国策·齐策四》:“令五岳之君及河神、海神的使者,各借风云而来。”又《楚辞·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月皎洁而霜白露,时窈窕之幽人。”“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这里“云从”“月皎洁”“石磊磊”“葛蔓蔓”都是说的借用外物(云彩、明月、石头、藤蔓)来书写。这是最早的“云从”的用法。

后来这个“云从”被缩略成“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用笔》:“或曰:‘古画岂惟无笔墨,甚至画面亦少,此论何得?’”这里的“无笔墨”就是后世所说的“没骨”,即不用墨笔而是直接用颜色作画。“甚至画面亦少”的“少”也就是后人所谓的“少许浓墨”了。如果仔细区分这种“少”和另一种“少”还是大不一样的——前者是极少用墨,后者是指画面的线条简单、形象概括。但这种“云”的意义已经很接近现代汉语的“云”了。所以宋代黄休复在评价荆浩的山水画时说过一句“云生气活现”的话【83】。这句“云生气活现”里的两个“云”应该都指“烟云”而不是今天的“网络”。

明代李日华著《味水轩日记》卷二中记载了一件有趣的事。他的朋友送来一幅绘画作品让他题跋,可是这位朋友没有说明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只是托他找王叔明(王穉登)补上一个题目罢了。李日华打开后惊讶地发现这幅画竟然没有任何标题,只在一侧卷边上写着六个字——唐王摩诘辋川图。于是李日华就在画上写了这样一段话: “王维号摩诘,本岐州人,今为京兆府咸阳县人。开元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谥文,遂称王右丞。晚年尤喜画山水,余见其山水数十幅,皆雄浑清润,有名天下。此卷乃辋川图,纯用水墨,设色青绿者仅十有余帧,而此一幅实又以水墨为主。……此图山形圆熟,树石皴纹稍细,草木花竹颇繁,全不类右丞晚年笔法也。”

“辋川”指的是王维居住的地方,又称“辋口”;“辋川图”就是王希孟绘制的《千里江山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李日华说这卷画“纯用水墨,设色青绿者仅有十有余帧”,说明这幅画的配色是很丰富的。可问题是,如果这一卷真的是王维的辋川图,那为什么只有十有的构图形式却与今人所理解的山水画完全不一样!今人所描绘的山水画大多是无水墨渲染的山峰,近景岩石突出,中景树木葱茏,远景云雾缥缈。而这里的山峰却是有着厚厚的阴影,近景的石头则是突出了横状的纹理。这不是王维晚年的画风,倒是和李唐非常相似。

李日华认为这不是王维的画,而是“他人因摩诘得名作”,并且举出了这样的根据:

“右丞诗云:‘落日荒郊里,孤云独去来。’此云之高,乃与去来之云不同。又云‘悠然远天地,杳渺独苍苍。’此云之远,乃与杳渺苍苍之境俱远。又云‘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此云之密,乃在轻阴小雨之中。又云‘地豁云雾尽,楼台出暮空。’此云之浮,乃在地阔云淡之时。”

也就是说,李日华认为这卷画虽然号称王维所作,但实际风格与王维晚年风格完全不同,而且出现了“他人因摩诘之名”的情况。那么这种情况真的会出现吗?当然是存在的。比如我们如今评价一位作者的早期作品和晚期作品时常会用到“早期清新俊逸,晚期苍劲茂密”或者“早年工丽,中年朴茂”之类的词句,这说明一个作家其实是可以出现“他人因……出名”的情况的。只不过这种情况一般只出现在文人画兴起之后。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