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在五行属什么?
苜蓿在古代亦称“怀风”、“苜蓿”和“佛桑草”,在《汉纪》、《尔雅》、《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苜蓿原产于中亚细亚至地中海地区,已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我国从两汉时期开始引种和种植。《尔雅翼·释草》:“苜蓿,本作茂菽,从艹幕声。怀风,其别名也。四月生苗,可食。叶有三指。长安田可种此。”《西京杂记》卷一:“苜蓿,本出田(原作西,据《农桑辑要》改)北,善治马。食之则肥,故名怀风,言能怀马也。”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苜蓿》:“按郝敬《尔雅订疏》云:‘苜蓿,今名黄花MI,又名金花菜,生平泽,蔓甚繁茂,而花叶疏远。’”
此外,其花黄色,又可写作“目宿”(《广韵·宥韵》:“目宿,草也。”)。可见,苜蓿为宿根多年生植物,其茎细长蔓生,叶为三出复叶,广披针形,花黄紫色。在我国以牧草栽培为主,一般多为白花苜蓿。此外,我国还有紫花苜蓿、黄花苜蓿、狼把草、羊草和黄连叶马漏等本土种,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河南、湖北、广西等地。
苜蓿味甘,性平,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农桑辑要》称其能肥马,牛、羊、猪、兔亦喜食之。《本草纲目》记其能“利人钟乳病,取汁可作羹”。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苜蓿》:“昔人称常食苜蓿,能耐风寒,今医方极少用之,盖亦无甚奇功矣。”《唐诗纪事·张祜》“长安最是牡丹时”条引《南唐近事》:“唐张祜不乐仕进,辟诸侯府,友诮之曰‘年过白也头尤健,位不青云骨已仙。’祜曰:‘清狂自许难拘束,富贵于我如浮烟。’复曰:‘苜蓿未胜盐氏马,桃花先换武陵船。’自况以为得志。”
由此可见,苜蓿是牧养牲畜的好饲料,亦可蔬食。旧时贫穷人家用以代粮,故有诗云“食苜蓿以代粟”。苜蓿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常食可“耐风寒”,并具有利“钟乳病”之效。“钟乳病”即石淋、砂淋,以小便涩痛,有块下,如石如砂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本草拾遗》:“钟乳,治石淋。”《本经逢原》引用李时珍语对石淋、砂淋做过如下解释:“淋有石、劳、气、膏、血五种,皆小便不利,长数而痛。石淋,用琥珀、钟乳、扁(即萹),痛与尿俱下也。劳淋,用骨碎补、龟甲,痛在便后也。气淋,用地肤子、冬葵子,痛短而数也。血淋,用琥珀、蒲黄、冬葵子,溺涩而赤也。膏淋,用鹿茸、五加皮、萆薢,便浊如脂而溺不通也。又有沙淋,小便有沙,用石韦、滑石,亦可类推。今人不知石别五淋,总一概呼为小便不通。又不知人之无病而溺短者,乃天性然也。”由此可见,石淋、砂淋,属于泌尿系统结石一类疾病,在本病发作时可引起剧痛,用苜蓿汁服用可起到利尿通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