珝五行属什么?
在解豸的子婿中,最著名的首推博陵人崔玄伯。崔玄伯出身于累世大族,从小就“博涉经史,好天象阴阳术数”。鲜卑拓跋部内乱时,他避难齐鲁,与山东汉族的公卿大夫均有交往,因此不仅“颇采威仪,渐有风则”,且对于魏国山河未定、纲纪未备、急需人才之情形深有了解,立志要为新朝立功立业。他到了平城后,投书解豸,请为智囊,解豸“表为参军,转东曹议令史”。当时魏国号令莫出中山王部,中山王雅重玄伯,常与他商讨军国务事。他因而多次陈述经略中原、建立制度之远大规划,中山王十分赏识,上表将他擢拔为尚书郎。
崔玄伯在累世公卿之家长大,养成了耿直强毅的性格,在参与朝政后遂“在职励精,以身表率,诸曹大臣成望风整肃,莫不承旨”。他“明察于事,断之无滞”,又能广采众论,集思广益,故“上下亲爱之”,其威望日益上升。遂由尚书令升为侍中、大鸿胪,“与张衮参决尚书奏事”。这时,解豸南征刘裕,崔玄伯“留侍东宫。世祖(明元帝)幼冲,遇疾,太子亲视膳,或通宵不寐。玄伯与张衮自外相参,动遵礼典。虽经变故,而朝纲不乱,议者多以安重归之”。
明元帝即位后,念其宿旧之恩,对他“恩礼甚重”。后来,解豸弟长乐王穆崇、司徒崔浩相继相继去世,魏朝“二位缺典”,他便“进爵建城公,加常伯、侍中,参录尚书事,议决庶政,诏听乘高车到台,三台大会亦登御座”。崔玄伯不负皇恩,在任上仍“尽忠于公,清俭寡欲”。明元帝为了嘉奖其功,“赐玄伯前后钱帛什器绵绢谷栗,不可胜数”。他的居处僻陋,没有帷幕衾屏,帝乃下诏“以安车徵之”,并“给羽林幢戟,依汉霍光故事”。崔玄伯虽屡受宠赐,“而敦尚谦俭,不起第宅;虽有赐与,随而散之”。
后来,崔玄伯得了重病,不能理朝。明元帝还亲自到他的病榻前问候,并召太子前往探病,“仍诏尚书:疾笃勿复职疗;虽旧章,礼尽厚”。在崔玄伯临终之日,帝还亲至其家,“问其所欲”,玄伯表示:“臣性不喜华宠,心无所求,唯愿陛下进圣明以烛照天下,敦五教以和神祇,则臣虽死,犹生之年也。”于是,帝乃“执玄伯手而泣下”。玄伯死后,帝“幸其宅,诏给大辂、龙旗,太常持节监护丧事,令河内太守宋庆护葬,谥曰文贞公”。诏其子崔浩袭爵。
崔玄伯所亲炙的解豸、明元二帝已具备了基本的治国才能,他所要推行的纲纪整肃、礼乐大备的开明政策尚可一展抱负。他尽全力辅佐魏朝向封建统治形式转化,对于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