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从哪里传入中国?
首先,明确一点,土豆是明代时引入中国的。 《晋书·食货志》记载了西晋时中国人食用马铃薯的情况:“诸郡土宜所出,日有异品……幽冀之界,良田广莽;平州辽东,稻粟滋茂……”其中的“良田广莽”,就指代东北的黑土地,而东北正是现在土豆的主产区之一。
而到了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详细记录了对土豆的栽培技术和种植经验:“马铃薯,西番之名也。……若以水旱收数计之,此二麦、稻之下,而诸杂粮之上矣。……其种出自西洋,故花色俱白,其形如柿,其味如薯。生熟皆可食。生者炒熟,或蜜饯,或作汤饼,或磨豉酱,或作粉饵,食法甚多。熟者煎炒烹炸,无所不能。”这说明到明朝嘉靖年间,土豆在中国已经有了悠久的栽培历史和广泛的食用习惯。
当然,有人会问了,既然明朝时有大量中国人食用土豆,那为什么还会有人饿死呢?其实,这是因为当时的人没有认识到土豆可以长期储存和反复食用的特性。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当时的人缺乏对土豆可以储存较长时间的认知,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将已经成熟的土豆进行二次利用。
所以,尽管明朝人已经将土豆从西方引进并普遍食用,但是并没有能够广泛种植,导致粮食产量没有增加,人口压力也没有缓解,因而出现饥荒。 那么问题又来了,明明知道土豆可以长期储存和多次使用的特性,为何明代后期没有人大量种植呢?我认为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种植技术的问题,即明末中国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土豆种植技术体系,各地都是零星种植;二是观念的问题,人们虽然知晓土豆的营养价值和高产潜力,但仍旧认为他是一种“荒年谷”,只有在灾年或者贫瘠的土地上才会种植,在农业产量高的地区不屑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