铤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康熙字典》中“铤”字,原稿作“侹” 《说文·人部》:“侹,长貌。从人,廷声。” 段玉裁注:“今字作‘挺’。” 可见“侹”“挺”古今字。从字形上看,“侹”字上半部分象人的侧影;而“挺”字上半部分是“立”字的变形。由此可以推知“侹”指人像站立的样子(“廷”本义是“朝庭”,引申为“朝上的、与“下”相对”); 而“挺”指人或物呈直立样子。 由上可知,“侹”和“挺”在古代表示的意义很相近,而且都是中性词。
“铤”这个字是在明代才出现的。清儒张澍所著《姓氏寻源》载:“唐高宗时,东夷高丽国有大臣冒姓李氏,中国人谓之高丽李。其国本姓池,或音赤,或音仕。其国语所谓‘赤氏’者,中国谓之‘池氏’;所谓‘仕氏’者,中国谓‘赤氏’……其国人来归化者皆姓池。洪武元年二月,有池林等百五十人入京师,因赐姓李。”
据此则知,“铤”字是外来语,且来自东北地区。明朝中期以后,大量东北少数民族女真族(金国的后裔)开始改汉姓,其中很多人把“赤”或“仕”字改为“李”字。当时很多北方人把来自东北的女真人误认为汉人南蛮子,因此很多女真的姓氏都逐渐变成了汉族姓,并流行于中原地区。如“努尔哈赤”家族原来的姓氏就很可能写作“努赤哈赤”或者“努赤黑彻”。又据《姓氏寻源》载:“元太祖二十一枚瓦剌,姓奇博勒基。明初来归,后以姓讹,遂为李。”“铤”这一姓氏是明朝中后期才出现的中性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