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五行属什么意思?
《易经》中,“犹”字出现46次。其中属卦中出现的有16处,履卦中出现了8次,讼卦、明夷卦中各出现了三次,无妄、大畜、家人、睽、否、泰、同人、革、鼎、震、艮、渐、归妹、丰、噬嗑、巽、坎、离、兑、乾、坤、未济中出现了一次。这些出现“犹”的字,含义大同小异,都是指犹豫、迟疑不决。
从文字学角度看,“犹”字的本义就是“犹豫”的意思。“犹”字的金文作 ,像两个人站在门前犹豫不前。小篆作 ,形体演变至现代汉字“犹”。 从“犹”的甲骨文、金文及小篆的字体可以看出,“犹”的字形由两个结构相同的字形组成——人(或象形的人)和隹(短尾鸟)。古人造字非常讲究对称,“犹”字也是左右结构的字,而且两个字形的偏旁部首是相同或相似的,因此可以认为,“犹”字的本义就是指人和鸟类在行进时,由于对前方情况不明了而停下来的样子。
《说文解字》解释“犹”时说:“行趑趄也。”徐铉注释说:“趑趄,行不便貌。”“犹”字本义是指人有走路时因犹豫不决而站住不走的样子,由此引申出“徘徊不前”之义;由“徘徊不前”又引申出“迟疑”之义;再由“迟疑”引申出“犹豫”之义。这样层层引申,都基于“犹”字的本义。 所以,司马迁写《史记·项羽本纪》时,写到项羽犹豫不决,就用了“犹”字:“项王犹豫未定。”“项王乃欲东渡乌江。项伯等急止项王,项王犹有馀愤。”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用于中医学、历史、武术、占卜、中医、星相、建筑等学科。源于古代人民对世界的亲身体验和感性的思维,观察到四季的交替、星象推移、江河的流逝、日月星辰的运行、花果的盛衰,以及由这些变化引起的万事万物循环往复的“现象”。古人把这种从宇宙万物的周期性“循环往复”中所看到的规律称为“五行”。并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及万物的五种元素,这五种元素的不断运动变化推动了万事万物的发展和变化。按照五行学说,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及五者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规律。其“相生”规律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其“相克”规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国人的名字很多都和"五行"(金木水火土)有关,这是因为不少中国人都相信"五行缺一"的人可能会在人生旅途中遇上某些困难或者是会有其他不顺的事发生。因此,为宝宝取名时,不少父母亲都会特意在名字中加上他们认为孩子所欠缺的五行元素,以消解可能遇到的逆境。木字辈的“木”就属此类。
通常用来表示辈分的“字”大都与家族祖宗的辈分字、居住环境、家族所从事的职业或者所属的族姓有著重要的关系。例如中国人姓“张、郑、木”的人大大多采用“木”字作为“字”的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