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五行怎么计算?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要了解为什么这样算,就必须得先知道古人是怎么定月的、怎么定日的。 月相变化是有周期的:以地球公转轨道为365.242天的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回归年。 为了便于记录,人们把一个回归年和十二个朔望月加起来约为365天半,称之为“农历年”或“阴阳合历的历年”。在这“农历年”里安排12个月,这个月大(30天)的就加一个月进去,下个月小(30天)的就把它去掉,使每个月的初一时月亮都在太阳的正对面。用这样的方法来确定月份,自然就能做到二十四节气几乎每个月都有;同时还能做到每年二月只有二十八天,全年和公历相差不过几小时而已。
当然,月大月小的选择也不是随意指定的,要能配合朔望月的周期并且尽量使十二月具有近似相等的时间间隔。 至于日子,我们的祖先早在战国时期就发现了日食的规律,即:在农历十五左右出现日食的可能性最大。所以在推算上,只要记住十五这个关键的日子就可以了。每逢十五前后两天,都是可能发生日食的危险期。在危险期内,无论初一或者三十,只要有太阳,就随时可能发生日食。
古人也发现,每当月初月尾的时候,月亮总是靠近太阳的。于是,古人在确定日期的时候,也把月初月和月底月尾的情况考虑了进来。 假如月相是“新月”,那么不管什么时候见到月亮,它都位于日食危险区的边缘,所以每月的第一天就是初一。
如果月相是“满月”,那么从初一到十五,满月始终在日蚀危险区附近,所以这半个月每天都有可能是初一。到了十六,满月离开了危险的区域,所以这一天必然不是初一而是初六。同样道理,逢三十的月圆之夜,第二天必是初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关于月相与日期关系的算法,是用“阴历”计算的——也就是不考虑太阳对月亮的影响,而单纯考虑月球本身的运行规律。由于“阴历”本身存在的缺陷,使得这种计算出来的日期并非“公历”所能准确对应的。比如现在网上流行的农历换算成公历的方法,就是把所有的大月小月都给加上去减下来算出的公历日期,实际上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