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紫色代表什么?
五行的颜色,其实来源于道家的五方五色理论。东属木、南属火、西属金、北属水、中间属土。而四时的配色就是:春季青(木)色、夏季赤(火)色、秋季白(金)色、冬季黑(水)色、每年二分春分和秋分都是黄色(土)色。其中,青色(绿)是最健康的色彩,其次是红色、白色、黑色。 那么五行为什么没有紫色呢?
1.古人认为世上万物的颜色是随四季变化而变化的,如草木春天发荣,夏天茂盛,秋天枯萎,冬天凋零,因此它的色相也是随季节而变化的——春青夏红秋黄冬白。这对应了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日出日落,月盈月亏;
2.五色还跟五行相生相克有关,金生水,水生木,所以金色的秋季和水的冬天才是万物萌发的季节;土生金,金克木,所以黄色的土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在春季万物复苏,此时如果土地里的种子还没苏醒那就不正常了。当然,春季也有它自己的颜色——绿色。所以综合来说,五行是没有紫色的。 但是,为什么我要说“五行中没有紫色”而不是“五行里没有紫色”呢?这是因为古人用五行来指代五种颜色的时候,是特例:
1.指代的是“青(木)”“赤(火)”“黄(土)”,没提到“紫”;
2.这里指的“紫”是深红色,不是今天的紫色。 今天我们说的“紫色”,在古书上其实是“纁色”。《礼记·檀弓下》:“葬於林之中,不封不树,丧具唯棺椁而已。天子杀始鱼曰‘镬烹’,诸侯杀始雁曰‘燔柴’,大夫杀始豭曰‘燎爇’,士杀鸡曰‘燔爨’。”注:“镬烹者何也?镬,鼎也。初烹之物,谓之镬烹。其色纁。
上古时期的“紫色”应该是浅红色的,也就是今天所谓的“绛色”——《礼记·玉藻》有“色不盛仪”的说法。郑玄注:“色之鲜盛者,谓绛色。”可见,古代的“紫色”是浅红色的,而且是高贵的颜色之一,仅次于“朱色”。到了汉代,因为流行深红的染纱技术,所以浅色的“紫色”逐渐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