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五行属性是什么?
“五”、“行”都含有道路的寓义,《说文》中有云:“五,吾吾切;行,胡静切。”也就是说,在东汉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五”“行”的读音相同,都是二声,并且都有道路的意思。而且,作为道路,它是有方向性的:“五”就是沿直线向前走(就像现在交通上的“直行”),而“行”则是在直线上进行移动(就好像现在交通中的“往前行”)。 “五”和“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的“五”“行”二字。它们的象形意义都很明显,上面的“五”像竖立的树枝,下面的“行”像人行(横着写的人)。金文中“五”“行”与甲骨文相似。小篆中的“五”“行”进行了合并,变成了一个字体。至今汉字中“行”字上方仍保留了一个“五”字旁。
“五”和“行”在古代经常通假,表示不同的含义时,“五”和“行”的用法也很相近。比如,《尚书·甘誓》有“左右不咸,上下不和”,其中的“上”和“下”就使用了“五”和“行”;又如《诗经·卫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的“三”和“岁”也使用了“五”和“行”。 “五”和“行”还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五”是语素,而“行”不是。
《论语·子罕》中“子欲居九夷”的“九夷”、《荀子·儒效》中的“五尺之童”的“五尺”等等,它们都是构成另一个词的词素,这个作为语素的“五”“行”,意思完整,不能拆分;而“行”则是文言实词,可以在句子中充当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