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何时传入中国?
1904年,日本人板垣泰彦从国外带到上海7颗乒乓球,自此风靡神州。 (《新民晚报》2003.5.8) 1906年,日本留学生池田勇次郎到长春,带回乒乓球,在日本人开办的“洋学堂”中推广这项运动。 (《长春日报》2006.12.12) 1907年,在大连日本人经营的“关东厅第一银行”的职员中,有13个乒乓球爱好者组成社团,每周练习多次。一年后,这个俱乐部拥有40多个会员。(《大连日报》2007.6.29) 1911年到1928年间,陆续有日本人来华传教或留学时将乒乓球带去,并在华侨和华裔中广泛传播。
抗战胜利后,一些美国人和美国军队将乒乓球带往中国,进行传播。 1953年4月,苏联援华的1000套乒乓球器材运抵中国,乒乓外交由此开始。
从文献材料来看,20世纪初,当兵乓球在英国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
1904年2月20日清光绪三十年正月初四《申报》报道:“前月二十九、三十及本月一日、二日、三日共五天,在沪江书院举行兵乓球(此处无引号,乃原文如此,疑为作者误用。笔者注)比赛。”
这段文字,至少透露出这么几条信息:首先,兵乓球此时已在上海出现;其次,当时使用“兵乓球”名称;再次,已经有学校(沪江书院,即现在的沪江大学)组织比赛。1905年1月2日《申报》报道,由大商轮“苏伦太”号举办的兵乓球比赛,结果“李子佩君得优胜”;1906年12月25日《申报》报道,“明日下午于张园第一舞台行兵乓球戏”;1908年10月18日《申报》报道,租界内一家名为“新来喜”的餐馆举行“兵乓球戏”比赛等等。上述这些报道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兵乓球刚传入中国并在大城市里流传的印迹,同时可以看出,当时在使用名称上,有的用“兵乓球(兵与乓之间无引号)”,有的为“兵乓球(兵与乓之间有引号)”名称。从文字记载中还无法确证兵乓球具体是何时由何地传入中国的(上述报道中最早的1904年也只是开始在上海出现,并非中国出现),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人口、商业、文化中心的大都市上海,是兵乓球最早在中国出现和流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