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在属于五行属什么?
灵,从字义来看,可理解为天地间流动的气体、云气;《庄子·天地》中有言“灵氛即至,言日月星辰皆出自东方兮,惟阴阳之和乃为人所生”。所以从五行属性来说,灵属火。 因为人属于高级动物(所谓高级,意思就是要比其他的动物更复杂,更有智慧)因此人与自然界其他事物是有区别的,人类是万物之灵。故此五行的灵其实指的就是人。
古人把人的五官(眼睛、耳朵、鼻子、口舌和身)与五行相结合,认为不同的器官对应着不同的属性。其中,目为肝之外窍,所以属木;耳为肾之外窍,所以属水;鼻为肺之外的门户,所以属金;舌为心之别窍,所以属火;口为脾之附丽,所以属土。
除了上述五脏之灵,还有神灵之气。中医理论中,人有“五神”之说。心主神志,其华在面,开窍于舌,所以心和人的精神活动关系密切。肝调畅情志,肾精能化生气,而“五志”过极则伤“五神”,所以精神心理性疾病在中医范畴是五脏相关症的范畴。 人体的皮肤也有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可分阳明、少阳、太阳、厥阴和少阴5个片区,每个片区又可分为5个小区——也就是说,人体共有25个片区40个小区。这些区域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等都是有所区别的,而且这些差别是有实验数据支撑的(详见《黄帝内经》)。
中医认为人体内是有阴阳五行的物质基础的,这些理论和观点都是中医学的基础来源之一。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它以verbal化形象概括、反映自然万物的运动、变化的规律,用以解释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它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是古代的系统思想。古代人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组成,而人是自然之体,故与“五材”一样,也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因此,人体和自然界同样可以用五行学说来加以说明和解释。
一、五气与五脏的配合关系
根据中医五行归类五气与五脏的有关证候相配合的规律是:肝病以眩晕、四肢酸困、抽搐为特点;心病以心悸、失眠、多梦、口疮、口糜为主证;脾病以胸腹胀满、纳呆便溏多见;肺病以咳嗽、痰多、气短、胸痛见长;肾病有腰腿酸软、阳痿、遗精、发脱等特点。临床上可根据五脏病证的症状特点,选择含有五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
二、五味与五脏的配合关系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是药物的五种味道,它是根据人们的味觉总结出来的,是中药四气五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照中医五行归类的,被广泛用来说明药物的性能和味觉效果。五味配合五脏的规律是: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应用时,可根据味入其脏的归经理论,选择相应药物进行治疗。
例如:王好古《阴证略例》治肾阳虚损,下元衰惫的八味丸,方中以苦味之黄柏、泽泻入肾经,配合补肾壮阳之附子,使附子的温热药性由肾经直达病所,从而起到温补肾阳的作用;又如,《伤寒论》补心气不足,大便难,风虚的甘草泻心汤,方中以辛味之生姜、干姜入肺经,配合黄连、黄芩清热泻痞之力内守,使辛散之药不能上走;《金匮要略》治伤寒,产后中风发热面肿的防己茯苓汤,方中以渗利之茯苓合辛散之桂枝,渗利下行之中复得辛散,使药力直行于下而无上腾之弊;《济生方》治脾虚失运,水湿不化所致的肾着之病的甘姜苓术汤,方中以甘味之炙甘草、白术入脾经,以复脾之运化功能。
三、五色与五脏的配合关系
中医的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它是按照中医五行归类的。色由脏生,五脏精气表现于外,则有五色,若五脏病变反映于色亦有五色,即所谓“五脏主五色”。五色与五脏的配合规律是:青色入肝,赤色入心,黄色入脾,白色入肺,黑色入肾。应用时,可根据色入其脏的归经理论,选择相应药物进行治疗,如青色入肝:青皮、青黛、紫苏、柴胡等;赤色入心:赤芍、朱砂、丹参、桃仁、红花等;黄色入脾: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龙胆草等;白色入肺:白芷、桔梗、玉兰、桑白皮、石膏等;黑色入肾:黑芝麻、皂荚、骨碎补、生地、玄参、牡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