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智逸上人这个企业吗?
当然,而且是个很有实力的企业! 广州智逸是1994年在香港成立的纺织公司,主要生产各种面料(含羽绒、毛毯)销售。产品主要销往欧洲和北美地区。2008年进驻中国市场并在江苏常熟设立生产基地,现拥有员工500多名,专业生产各种毛衫、羽绒服等冬季服装。 我们公司的客户主要是国际品牌时装公司如H&M,ZARA,优衣库等等。
我们的工厂占地面积为6500平方米,生产车间面积3500平方米,拥有国内先进的生产设备,专业的设计团队以及完善的品质保证体系。所有产品均按照客户的要求定制,所有流程均严格把关,确保交付质量符合客户要求。 我们一贯秉承“顾客至上”的原则,以优质的产品和贴心的服务获得客户的认可和支持。我们的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将“智逸”品牌传播到更广阔的空间。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扬“团结,敬业,创新”的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如果有时间翻阅一下《洛阳伽蓝记》你会发现,北魏的建寺热情不亚于现代大城市的“造城运动”,而智逸上人策划的“北京佛教文化中心”项目,其实和书中描述的老君庙没有什么区别。
该书中详细记录了当年北魏皇帝在洛阳城及周边地区建立的一百多座佛寺和道观,而《河阴之变》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时王公已下,凡三百余寺,七僧八尼,不可称数,青灯玉麈,宝珞珍房。……又有老君庙,庙中柏木像,形制粗朴,……每至斋日,公卿士庶,车马填咽。”
虽然佛教的传播在中国本土上曾经历过汉末魏晋的玄风和儒学复兴运动的抵制,又遭遇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灭法,但自东汉明帝时期白马驮经传入中国以来就已经生根发芽了。
南北朝时期上至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下至布衣和尚庶民书吏,无论世家贵胄还是蛮夷胡族都被其教义所吸引,在《洛阳伽蓝记》所记述的北魏王朝末期,都城洛阳城内外有400多个贵族、豪强、高僧、甚至市井平民出资建造的寺塔,佛教在民间和官方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
在洛阳城内,除了有当时为纪念汉魏两朝旧事兴建的,如大市西门的吕尚祠、太尉府旁边的李斯庙、钟离大街南边的赵累墓庙、南市的胡昭庙等先秦汉魏时期的先贤名人庙外,佛教和道教的庙宇占了全部寺庙的绝对多数。而书中所述的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老君庙,就是由大商人穆明元和他的叔父将自家宅邸,和另外一家大盐商所建的宅院一起捐献出来,然后请皇帝敕令改建成的,庙内建有老君像。
我们从《洛阳伽蓝记》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当时无论是佛寺还是道观,已普遍形成以佛教信徒和佛教寺院为中心,将其作为社会文化娱乐中心使用的方式,在书中的各个篇章中都有“佛事隆重,僧徒繁盛”之类的记载,很多庙的庭院内不仅有各种规格的佛堂以及讲堂、禅房等,甚至还有讲经、演戏乃至斗兽、跳舞、说唱、听乐、观画、品茗、下棋等活动,寺院内外更是常见车马填咽、高僧显贵纷至沓来。
当时洛阳城中规模最大的寺庙,是位于皇城正南伊洛之滨的永宁寺,它的占地面积、楼阁层数、佛像供器、僧众人数都是绝世罕见。仅其中的九层高阁上就“木栱萦回,金虵绕栋”、“背负金刹,下有金楹十二,建十二佛于其上,佛高一丈。刹上复有刹九级,一一皆有金铎垂铃,合三十六下,大者径四尺。刹本下有金堑,四面各二丈四尺,堑外四菩萨,菩萨皆高一丈。”
这仅仅是九层高阁顶端上的装饰物品,而阁内还有高达38丈的阿弥陀像,其手、足、臂、指之间,能并坐12人;其指甲上能坐二床上的罗汉。当时永宁寺的方丈、都维那及寺众共二千余人。寺院在宫禁的南门之外,而永宁寺钟声可以通到宫殿之内,每逢宫中有丧事,则要到寺中鸣钟,所以人们为这座规模宏伟的寺院起外号叫做“死人村”。北魏著名文学家杨衒之感慨道,“至于妙尽璇霄之正,穷极曼荼罗之丽,道昏已来,无加于此。”足见其精美庄严、巍峨壮观。
《洛阳伽蓝记》是一篇记述北魏后期洛阳佛教盛行的一部随笔风散文,通过追忆洛阳寺庙昔日的繁盛描绘北魏王朝由盛转衰的萧条,而书中所描述的建寺热情,和现代中国佛教寺院的建设投资其实并不新鲜。
据笔者调查,仅以地处浙江南部沿海的温州市为例,在过去的10年中寺院、庙堂等宗教活动场所年均增长率都在15%以上,而2008年,市内的10个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