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在五行中是什么?

赵一阳赵一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名”字从乙、从水,水为偏旁。乙是草木的符号,表示植物生长时枝叶茂盛的样子;水为偏旁,表明这个字的偏旁“水”与“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水生木或木生水(《文字结构》)。“名”字的五行应为木。 下面再来说说姓名学上对“名”的理解。现代汉字中“名”的字形演变如下图所示: 可见,现在使用的简体“名”字是由繁体字“名”字简化而来,中间一横被省略掉。根据康熙字典等古文字书,这个被省掉的横叫做“提手”,“提手”的五行属于火。

“名”这个字在现代汉语里被五行为火。 但是,如果回到古代,“名”字就不是这样了。在古代汉语里,名字有两段不同的字形变化过程,如下图: 上图为金文和小篆写法,下图为甲骨文和隶书书写形状。上面的“口”表示的是房子,下面的“豆”表示的是盛饭的器具。整个字形像是在房屋里摆放着盛饭的器具,这就是“明”字的本义——“明亮”“光明”“闻名”等等。

这样的字形演变过程显示,“名”字的起源与“明”字渊源很深。而“明”字的五行属性为火。“名”字的五行也属火。古书上说“凡‘名’之属俱五行火”。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古书的这些说法符合现实吗?是否与当今汉字的实际情况相符呢? 答案是否定的!

现代汉字字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字形的构成要素被省略掉了,特别是一些偏旁的部首。上图是“名”字现在的字形,可以看出,其已经没有了古文字的形体特征,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字了。如果按照古文字的法则来推求“名”的五行的话,其结论一定是错误的。所以,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家章太炎先生就说“今之‘名’字,非古人之名字矣……古人之名字,今谓之姓字。”(《新方言·释言》) “名”字如今的字形已变为左右结构,左为“夕”,右为“广”。那么,这个“夕”和“广”的五行该怎么判断呢? 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历史演变来看,“夕”部多被看作是属火的偏旁,如“明”“照”“晚”“烛”等等;“广”字一般被看作属水的偏旁,如“池”“江”“海”等等。如此,“名”字的五行就被强行赋予了一个属性——火。然而,这种依据字形推求字五行的方法并不准确。

清代儒者王筠在《文字蒙求》中说:“观诸字书,每以形声字中之偏旁定其五行。然偏旁虽同,位置有异,则其五行随之而变。”这话很实在,也很有见地,可惜后人并没有很好地遵循。

向励珍向励珍优质答主

中国命名学与西方的姓名学是完全不同的两门学问,它将易学中的阴阳、五行、干支、生肖融入到了名字中,使之达到协调、平衡,在此基础上,又将人生中遇到的金木水火土划分成了吉位、凶位,通过名字的五行数来达到克凶扶吉的目的。

五行是古人对于构成宇宙万物的5种基本物质。《尚书·洪范》有“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曰土”,由此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这5种物质相互促进,相互克制、不断运动发展着。

五行理论还把每一“行”,引申概括为可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五种功能或者五种不同的运动趋势,而不是五种具体的物质,所以是五“行”而不是五“物"。其内容如下。木曰“曲直”。《说文解字》:“曲直,木也,曲直者,生长之貌也。"也就是植物的生长发育。引申为具有“生长、发育、条达、升发、舒畅、调达”等性质或属性的事物归于五行之中“木”行。”。如“肝木”、“肝经”、“肝脏”。

火曰“炎上”。《说文解字》:“炎上,火也,炎上者,焚消成熟之性也。”引申为“温热、明亮、上炎、外向”等性质或属性的事物,归于五行中的“火”行。如“心火”、“小肠火”。

土曰“稼穑,”《说文解字》:“稼穑,土也。稼穑者,化生五谷成熟之性也,”引申为“接受、生化、孕育、受纳、承载、开发”等性质或属性的事物归于五行中的“土”行。如“脾气”、“胃土”、“大肠土”。

金曰“从革”《说文解字》:“从革,金也,从革者,宣布于金,变化之性也。引申为“收敛、肃杀、坚密、金实、变革”等性质或属性的事物,归于五行中的“金行。,如“肺金”、“大肠金”。水曰“润下”。《说文解字》:“润下,水也,润下者,滋养、濡润、下降之性也。”引申为“寒凉、滋润、下行、闭藏”等性质或属性的事物归于五行中的"水“行。如“肾水”、“膀胱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