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在五行中是什么?

赵一阳赵一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名”字从乙、从水,水为偏旁。乙是草木的符号,表示植物生长时枝叶茂盛的样子;水为偏旁,表明这个字的偏旁“水”与“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水生木或木生水(《文字结构》)。“名”字的五行应为木。 下面再来说说姓名学上对“名”的理解。现代汉字中“名”的字形演变如下图所示: 可见,现在使用的简体“名”字是由繁体字“名”字简化而来,中间一横被省略掉。根据康熙字典等古文字书,这个被省掉的横叫做“提手”,“提手”的五行属于火。

“名”这个字在现代汉语里被五行为火。 但是,如果回到古代,“名”字就不是这样了。在古代汉语里,名字有两段不同的字形变化过程,如下图: 上图为金文和小篆写法,下图为甲骨文和隶书书写形状。上面的“口”表示的是房子,下面的“豆”表示的是盛饭的器具。整个字形像是在房屋里摆放着盛饭的器具,这就是“明”字的本义——“明亮”“光明”“闻名”等等。

这样的字形演变过程显示,“名”字的起源与“明”字渊源很深。而“明”字的五行属性为火。“名”字的五行也属火。古书上说“凡‘名’之属俱五行火”。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古书的这些说法符合现实吗?是否与当今汉字的实际情况相符呢? 答案是否定的!

现代汉字字体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字形的构成要素被省略掉了,特别是一些偏旁的部首。上图是“名”字现在的字形,可以看出,其已经没有了古文字的形体特征,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字了。如果按照古文字的法则来推求“名”的五行的话,其结论一定是错误的。所以,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家章太炎先生就说“今之‘名’字,非古人之名字矣……古人之名字,今谓之姓字。”(《新方言·释言》) “名”字如今的字形已变为左右结构,左为“夕”,右为“广”。那么,这个“夕”和“广”的五行该怎么判断呢? 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历史演变来看,“夕”部多被看作是属火的偏旁,如“明”“照”“晚”“烛”等等;“广”字一般被看作属水的偏旁,如“池”“江”“海”等等。如此,“名”字的五行就被强行赋予了一个属性——火。然而,这种依据字形推求字五行的方法并不准确。

清代儒者王筠在《文字蒙求》中说:“观诸字书,每以形声字中之偏旁定其五行。然偏旁虽同,位置有异,则其五行随之而变。”这话很实在,也很有见地,可惜后人并没有很好地遵循。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