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世纪能投资吗?

雷红纤雷红纤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政策,收回各省货币发行权,同时禁止银元在市面上流通。到1947年,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一钱不值的法币贬值成了一堆废纸,民间大量囤积银元。

1948年底,国民党政府准备撤往台湾,为了弥补国库亏空,将上海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库存银元全部调往台湾,共计7000多万元,这相当于当时台湾财政收入的6倍多。 1949年初,解放军进军山西,缴获了国民党军队第28军85师师部及所属部队的银元储备(约1万余块);在西北战场,解放军又缴获了敌人180多万元银元。

这些银元都陆续进入百姓家。后来人们习惯把这种从四九年开始发行的人民币称为“银元版人民币”或“旧人民币”!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生产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就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由于物资和钱都非常紧缺,国家为了控制物价,保证人民生活稳定,就采取了发钞与收购金银铜等金属的办法。在一段时间里,市场上除了纸币外,还出现了“人民币凭证”,简称“钞根”,上面加盖着红色的“中国人民银行”公章,还有负责人签字,跟现在的发票差不多。随着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货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无论国家采用怎样的宏观经济政策,市场货币需求总是大于供给。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环境发生变化,中苏关系破裂,边境战争频发,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抗法战争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国内的经济建设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政府实行“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大力提倡“以钢为上”,将钢铁产量作为评价一个经济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准。为了完成每年增加百分之十几的钢铁产量,政府出台了许多鼓励措施——包括以低廉的价格提供铁矿石、废钢和焦炭,甚至贷款给钢铁企业等等。

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刺激下,钢铁行业迅速扩张,但产品质量却非常低劣。为了填补出口创汇的空白,国家开始允许商家将不合格的产品卖给外国游客。据说,当时如果外国人拿着人民币到一个叫作“红都店”的商店买东西,不论数量多少,质量好坏,对方一律笑脸相迎,并且奉送一份纪念品。不过,他们拿到手的商品只能用家庭作坊的手工技艺制作,根本不能出口。

为了弥补国际贸易中的外汇损失,国家再次拿出了积压的银元。1973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发行第七套人民币的通知》,决定发行1元、2元、5元和10元四种面额的纸币。其中,1元券上印有牡丹花,俗称“牡丹一元”;2元券上印制着嫦娥奔月图,称为“嫦娥二号”;5元券上图案是民族大团结,即“民族大团结五元”;10元券上的图案是延安宝塔山,被称为“宝塔山十元”。

央行还发行了一种十分有趣的通货——镀铝薄膜纸分币。该分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印制发行,收兑各类旧币,含金属分币和纸质分币两种。其中的纸质分币,就是直接复印了第五套人民币1角的票面图案,只不过文字改为繁体字而已。这种分币根本没有流通起来,据说只收兑了不到一百万元。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