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的流动性如何测度?
关于资产流动性的测度,目前国内外学术界采用的具体指标和方法尚存分歧。一般而言,流动性的测度可归纳为衡量资产市场深度和市场弹性的指标体系。市场深度指资产交易的规模,可用单位时间内市场总成交额、成交笔数、交易商或做市商的数量、交易的资产类别、证券数量、流通价格等指标度量;市场弹性指资产收益对市场交易冲击的反应,涉及冲击成本、有效价差、买卖价差等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价格冲击的恢复程度和速度,是衡量资产流动性强弱的主要指标。一般而言,当一项资产的交易规模大、交易商和做市商多、市场参与者结构多样化时,该资产的市场流动性较好,其价格对交易冲击的敏感度低,恢复程度和速度较高。
关于上市交易流通的有价证券的流动性测度指标主要有交易频率、有效市场宽度、有效价差、年化收益率标准差、冲击成本指数等指标。交易频率表示资产年交易额与其市场价值之比,交易频率越大,流动性越好;有效市场宽度为交易量达到一定规模时的交易日占总交易日(如一年)的比重,有效市场宽度越大,流动性能承受的交易冲击的规模越大,流动性越佳;有效价差是交易商报价买卖价差或实际达成交易的买卖价差,价差越大,流动性越差;年化收益率标准差反映一定持有期价格变化的波动幅度,波动幅度越大,流动性越差;冲击成本指数包括交易冲击成本指数(交易额占市值的比例)和模型冲击成本指数(交易额与市场交易量的比例),这两项指标描述交易冲击规模的大小,指标越大,流动性越差。此外,流动性还与上市交易的有价证券的剩余期限、到期日、发行人信息透明度、信用级别、剩余发行量有关,到期日越远、剩余发行量越大、信息透明度和信用级别越高,流动性越好。
与上市交易证券相比,非上市交易证券的发行和交易缺乏相应的市场和公开报价,难以用交易指标衡量,流动性水平也相对较差,因而,非上市交易证券的流动性水平除了分析上述有关指标外,还要关注证券的发行量、发行对象的性质、期限、信用等级和担保条件等因素。发行量越大、发行对象越多、期限越长、信用等级越高、担保条件越优,流动性水平越高。一般而言,非上市交易证券的信用等级一般须达到投资级及以上方可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
在我国金融市场上,流动性最好的是回购市场利率,再其次是国债,流动性最差的是中长期企业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