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的五行属于什么?

古原搏古原搏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五形”是个古老的问题了,现在研究这个的多一些是古代文献方面的专家,比如《五行大义》和《五行略论》等,现代一些关于五行的文章也有很多,但涉及清代的却不多见(可能我见的少)。 一般认为,清代的五行学说继承了明代金元的特点,而与汉代及宋代有所不同。这种见解是很合理的,因为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可寻——从明代的“五形全备”到清代的“形不及色”(参见下文)。但是若仔细分析起来,会发现其实这一观点过于概括且缺乏细节上的考量,未必就能完美解释所有的历史现象。

在研究清代的学者中,有人就指出过这种观点的笼统性并给出了更具体的解释。梁启超即是其中之一,他在其著作《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谈到: “清儒对于这个问题,最有系统的要算戴东原(震)。他的《原善》,他作的《孟子字义疏证》,可以说都是阐明这一个问题的绝作。他说‘言五行者,不言五色,言五色者,非谓五行’,这是说清儒讲五行只讲其理,不讲其质;又说‘水之质为寒,火之质为热’,这又是说清儒讲的五行已经没有了四时所生之气的概念,而是归于阴阳两气所生的范畴之内了。” 这里提到的“寒”“热”,即是指清代的“形不及色”说。这种观点之所以说是“形不及色”,是因为它所关注的核心是“形”而不是“色”。

什么是“形”呢?根据前文的介绍,“形”主要指五形的强弱、刚柔以及生旺的状态。那么什么是“色”呢?一般认为“色”主要指的是季节之气,也就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由于四季变化是自然界的变化,因此用自然界的变化去比喻人体的生理功能或病理变化时,多用“形”而少用“色”——多用“形”而不论“色”。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那清人的五行学说似乎并没有超越前朝,只不过是一种“承平气象”罢了。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因为“形不及色”一说也不是全无限制的。

前面说过,一般流行的说法是清人继承元明的特点,而与汉唐有所区别。这就是一种局限性的看法。事实上,清代的五行学说虽然继承了元明特点并且在许多方面有发展,但也并非完全同质于元明。我们在前文论述五行生克的时候曾提到清代的医家往往强调“生而不熟,克而不紧”,这里的“生而不熟”其实就暗含了清人的五行理论中存在着不同于元明的因素。

这个“生而不熟”说的正是“形不及色”的例外情况——“形”虽然弱但“色”有余。这时虽然整体状态是“形不足色有余”,但却不是“实热”的象,反而类似于虚寒的象,所以治疗不能用苦寒泻热的药物,而应该用甘温补热的药物。例如,张璐在《本草逢源》中说:“然热病初愈,元气未复,肺阴受伤,多呈形虚色盛之象……”这里所谓“形虚色盛”正是形容“形不及色”之外的一种特殊病例,此时用药应该“佐以滋阴”,否则“苦燥伤阴,毒升逆突”,后果严重。显然,这种特殊病例的治则已经不是简单的“生不如克”所能囊括的了。

禹王台禹王台优质答主

1、金,代表颜色是白和银(西方五行属金);2、木,代表的元素是绿和青(东方属木);3水,元素的黑色,蓝色(北方水生)4火土,黄色的,红色(南方为火,中央属土)等等等。。。 这里说下,不是指自然界的颜色哦~这里的“五”是指五种基本元素,而“行”指的是五个元素之间流动的样子~所以这五行可不是自然界中的样子啊~这是古人的一种哲学思考方式~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