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载明?
有啊,而且还有很多呢! 我国最早在正式对外军事交往中采用“载入舰旗”这一仪式的,是1875年清政府派遣海军赴英国接收军舰时。当时由于清廷并不了解舰队实际战力如何,因此派出了包括副都统马玉昆在内的使团先行探底。
据当时随行的英国人约翰•斯洛(John Slade)回忆,他在和北洋水师的军官们交谈时无意中说到了“载旗礼”的问题。没想到对方立即正色回答道:“我们中国从乾隆皇帝时起就有了这个礼仪。我们的战舰无论大小都要插上旗帜。在港口外航行的舰只如果看到另一艘舰只在驶过时降下其旗,就认为可以开火了……你们的军舰进入一个没有信号的港口是没有道理的。” 这段话基本正确,只是将事实严重夸大了。因为“载旗礼”并不是从乾隆时期开始采用的。虽然清廷对这一传统颇为自豪,但在实际历史上它却是道光朝才出现的制度。并且起初也不是所有类型的舰只都必须插旗。
根据《大清会典》卷一九五记载,载旗礼出现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定例之中,内容是“船炮须齐备。凡战船遇敌先放炮,每艘炮位前竖旗一面,以号表示。” 不过这条记载里有个重要细节被忽略了:这里规定的仅仅是“战船”的“船炮须齐备”,而“战船”的定义也是清楚的——只有在海上作战的船才能算战船。显然,这种制度是不适合陆军的。
但陆军也有自己的“载旗礼”,而且早在康熙年间就已经出现了。 根据西方人士的回忆,他们在与清廷军队打交道的时候常常看到这样一种场景:清军阵地上插着多面旗帜,每个旗帜上都绘有一只老虎,表示“虎”的标记;每当进攻或者撤退的时候就会升起这些旗帜,作为“进军或者退兵”的信号。 对于这样的“载旗礼”,西方人士的评价往往是嘲笑多于敬佩。例如,法国传教士白晋(Joachim Bouvet)在回忆录中就写道:“他们(清军)在作战时有一种可笑的习惯,就是升国旗……这经常导致失败……” 类似的评价还见于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德森(Arthur Henderson)所著《中国的故事》一书,他说:“中国人有在战场上举行仪式的癖好,他们竖起他们的国旗,然后向前进发动攻击或是后退。他们的旗子往往很漂亮,上面有龙、有凤凰和其它吉祥的动物。然而,这种旗子的用途仅仅是在海战中用,所以它们不可能像欧洲的军队那样用来指挥密集型的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