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尾怎么算生肖?
“腊月”,就是农历十二月。但是,为什么腊月要算作虎年呢? 这是因为在农历中月份是有固定的称谓的,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如此称呼是因为每个农历月份都有对应的十二星象值日神,每月初一是“朔”(sào)日,每个月的最后一天是“晦”日(hùi),每逢“朔”“晦”,值日神就会更换。 而到了十二月因为值月神是“熊罴”,也就是熊和大熊座。而熊和大熊座属于“子午流”,也就是北方玄武七宿之一。
《诗经》里说:“昭昭有周,秉文之德,载戢干戈,载橐弓矢。”这里的“周”指的是殷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殷商的德行像北极星那样高高在上,他们收起了干戈,只带着弓箭。这里就用到了“北斗”和“北极星”的概念。
而到了汉朝,司马迁写作《史记·天官书》时仍然使用了这种概念:“中官至北宫,其大星如拱门,周围星曰壁,其西有大星,谓之咸池。”其中的“中官”就是指中央官,即紫微垣;“北宫”则指北斗。 那么再来看看“腊月”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吧!西汉戴圣编撰的《礼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孟春旦明,月生天之东北陬,月大小可盈昃也。”这里的“月大小可盈昃”指的就是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循环往复。而“孟春”指的就是正月,也称为寅月。 这句话的前面有一段话,是讲正月开始,月亮从东方升起,所以这句话里的“孟春旦明”其实指的是正月第一个满月。而这个满月正好出现在冬至后的第二十一天左右,也就是立春前。
古人把每一个节气分为三候,每一候都是五天,总共七十二候,一年共有二十四节气。以立春为例,它被分为三部分:立春阳暖,是为一候;立春节气,是为二候;立春阴寒,是为三候。每五天一候,总共七十二候,对应着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其中立春、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分别都有三候。而小满、大暑、霜降、小雪、大雪、谷雨、雨水等节气则只有两候。 用现代的二十四节气去对应汉代的七十二候就能找到对应的关系——冬至后第21天,就是立春,也是正月;立春后第5天,就是雨水,正好是二月;雨水后第5天,就是惊蛰,就是农历二月最后的一天。
而十二月则是在冬至后第35天,就是小寒,这之后还有大寒、立春、雨水……就这样,我们找到了二十四节气与农历十二个月的对应关系。而我们常说的一月“元旦”、五月“端阳”、九月“重阳”、十月“重阳”、十二月“腊梅”等等,也都找到了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