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是什么生肖?

熊绎烁熊绎烁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正月七日,人日节。”“人”字简写为“亻”,又因为“七”与“齐”同音,所以这句话的读音为“ér qi”。 那么初七是人日吗? 是的。 “人日节”最早记载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正月之辰,谓之龙尾,宜祭祀。人日,忌远行。 从文献记载里可以看出,至少在东汉时期,人们就已经明确地知道正月七天分别对应七样事物:“一日天腊,二日河运,三日为灶君,四日门神,五日春帖,六日马郎(牵蚕),七日人日”——这天是“人日”! 而晋代文学家干宝所撰写的《占书》中则有关于“人日”的更为具体的描述: 正月阳炁萌动,阴气尚微,二气不和,故月高而光微;…… 正月七日 人日,宜祭祀、沐浴、戒剃,大事勿用。…… 是故冬至后三月九日阳气胜,至惊蛰,二月惊蛰,阴阳交泰,万物萌生。故此一月内,天地和气,风景清明(一作“明媚”),花柳呈妍,无阴晴雨雪之异。 正月十四日,天气清和,光明大作,…… 正月十七日,月高风清寒,草木始萌芽。……

在汉代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科学观察还是值得肯定的——至少在正月里“人日”之前,并没有将其他事物纳入到“节气”之中进行划分,由此可见“人日”在古代确实是被称为“正月七日”的。 从汉代到隋唐时期,人们将“人日”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来庆祝,各种习俗和礼仪都有记载。 但时至宋代,“人日”逐渐被忽略,在宋周密著《武林旧事》中,已经看不到有关“人日”的记录。这又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到了宋代,“人日”就突然“消失不见”了呢? 这很可能与宋元时期的“扫荡”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有关。

宋朝立国之后,对辽、金、夏等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一直采取“守内虚外”的战略,为了巩固政权、防止异族入侵,北宋建立了重文轻武的统治策略,并不断削弱武将的权力。 到了南宋,虽然国力衰退,但朝廷依旧坚持“守内虚外”的策略,同时加重了民间的赋税和徭役负担,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面对朝廷的苛政,不少地方都出现了反抗的行为,其中以四川地区王甫成的起义军影响最为巨大。 王甫成,眉州(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因善于使用麻绳编制各种工艺品,被当地人称为“王篾糖”。因生活所迫,王甫成年纪轻轻便开始织席供卖,后来由于战乱,更是以贩卖私盐为生,因而结识了不少义士侠客。

据《宋史·孝宗本纪》记载,淳熙十三年(1186年)十二月,王甫成聚集义兵攻破成都,自号“川主”,并发布文告号召群众响应。 在起义军的影响下,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响应者遍及南北诸路,一时声势浩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宋代社会舆论的影响下,一些百姓甚至还以参加暴动为荣,如著名词人辛弃疾就在其词作中描写了这种情形:“父老争言佳瑞,流香涨腻、粉弄红泥。”

可见,在宋朝末年,“人日”之所以被忽略,很可能与王甫成的起义有一定关系。 为避战祸,不少民众都选择了在“人日”这一天举家逃亡,使这个原本喜庆的节日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