玗五行属火吗?

广梦舒广梦舒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玗”字的五行属性,我看了好几本书,有的说是金,有的说木,也有的说土。到底是什么呢? 请教各位大师了! “玗”字的基本含义是形容玉的纹理。《尔雅·释器》云:“璋谓之玗。”注:“琬琰之石似璋者。”这说明“玗”与美玉有联系。

《集韵》引《汉书·宣帝纪》注:“玗,玉属。”又引张揖《广雅》:“玗,碧玉。”《汉书·地理志》注引苏林曰:“琬琰,璧琰也。玗,碧玉。” 上面这些资料说明“玗”字最早与美玉有关,属于玉类。但到了东汉以后,开始与玉石沾边。王充在《论衡·订鬼篇》中说:“玉,水石也。水则能寒,玉石则性冷。”说明至迟东汉时,人们已经认为玉器属寒冷的水性物质。

《汉书·律历志上》载:“阳曰荣,明者日中,万物华盛;阴曰符,幽者夜半,日月合璧。”赵岐注:“阴阳交接,谓朔旦、望夕也……交精相摩而光华流溢,故曰荣;阳复而阴气始符于内,故曰符。”这里把阴日的白天称“符”,可见夜晚的月亮一定是“阴”。同时,这里的“符”还指月中的阴影(即“阴阳符”)。 由“阴”和“阳”的对应关系我们得知,月亮圆缺变化规律中有“阴-阳-阴”和“阳-阴-阳”两种形式,前者是上弦月,后者是下弦月。由于上弦月位于东方,下弦月位于西方,所以古人根据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判断一天的早晚。

既然“阴”和“阳”在时间上是交替出现的,那么一个月里“阴”和“阳”所占的时间应该相等。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一个月里上弦月和下弦月的天数并不相等。原因是,在农历每月的初七、八或者二十二、三,月亮和太阳同时在地球的同一侧,这时农历的月初或月末会出现“朔”或“望”,其中“朔”比“望”大一天,而“朔”和“望”都是满月,故“朔”的亮度大于“望”。

因为“朔”是农历初一,“望”是农历十五或十六,且“朔”“望”以“阴”为主,所以这段时间属于“阴”的范围,并且是有声响的“阴”。从“阴”到“阳”,或者说从“朔”到“望”,月亮的颜色逐渐变亮,最后变得像玉一样白,这个过程就是“磨光”。 我认为“玗”字的五行属性应该是木。原因如下:

1.古代关于“五行的文字记载中,木是最早被确定为五行的元素之一。

2.我国最早的字典《尔雅·释木》共收录树木203种,其中有“榆叶”、“棫朴”、“栝楼”等154个木本植物的名称,却找不到一个与水有关的植物名称。而汉代以后的一些文献中,水生植物开始出现,如芦苇、荷花、菱角等。这正符合“有水则寒,无水则热”的规律。

3.现代科学认为五行中的“木”原指电扇里的叶片。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天的风扇已经用上了塑料片而不是木头,因此用“木”来解释这个字的五行显然不合适。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