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什么的士?

茅咏春茅咏春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谢邀 本人在首都生活了50年(现在离开老家),对出租车行业有些看法,供您参考。 北京的“出租”其实是个很古老的职业,有官驾、厢车之分。现在的出租来源于厢车,而“的的”叫法也源于此。

过去的出租车,车顶没有顶灯,后面也没有后座,只有前门能上车(所以需要官差引路),而且只能拉客人不能载货(货运有专门的厢式卡车)。

这种车主要是拉客人和富贵人家的,所以当时的车比较讲究。车身颜色以绿白两色为主,车身喷字主要告知是某某局的出租。后为了便于区分和标志,将车牌放在后视镜上挂起,并统一了车身的颜色,由过去的不规则样式(不同部门会有不同的颜色)变为绿色的底白色字。这就是现代出租车的雏形。

在90年代以前,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都是京人(就是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那时管理相对严格,司机师傅们的服务也是很好的,你打个电话或者敲敲门就能直接上车,不需要排队等客;遇到熟人可以捎上一截子,当然这些都是在不远处的情形下才可能发生。

如果你打车去远一点的景点或郊区,司机会把你送到门口,但也有可能让你下来走一段(因为过去的车没空调,送得很“热情”,下车走一段是为了降暑)。晚上12点以后,如果打不到车,你可以放心大胆的站在路边招手,肯定有师傅会停下的(虽然不道德,但有效!)

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北京的出租车开始向外地人开放(此前是有名额限制的),但也有限度;而且需要办理很多手续,非京籍人员很难办理。这时的出租车还是传统的厢车,驾驶席在车头,也就是现在倒车的位置。车内没有顶灯和后座,有前后门上下客,车门开向和现在的相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北京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迅速增加,出租车行业也开始疯狂发展。由于没有统一的监管,很多公司甚至个人以很低的门槛开办的公司纷纷成立,车辆质量和服务水平急剧下降。为了抢占市场,他们在价格上采取低价策略(少给车费,多拉客),在服务上也变得极为恶劣(拒绝搭载外国人、故意绕路、多要钱)。

在这种无序竞争中,出现了很多黑车和流氓车,他们不仅侵害了合法经营的出租车的利益,也给乘客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为此,政府于1997年开始进行为期三年的打击非法营运专项行动。虽然打击的重点是“非法”,但实际上也波及到了正规经营的出租企业,使得本来就市场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更为恶化。不少企业因此而倒闭。(注:我认识的大多数的哥都经历过这段时光,那是一段非常艰难的岁月。)

在这次专项行动中,因为无证经营而被迫停业的企业通过种种关系,重新取得经营资格,而新进的车辆也陆续投入运营。但此时市场已近饱和,供需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为规范市场秩序,相关部门开始出台各项管理制度,比如禁止议价、严禁拒载、加强监督等等。但由于利益驱动,违法违规行为仍然相当严重。 进入新世纪,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租车的服务水平和车辆性能逐渐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逐渐转变,租车出行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选择。相关法规制度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