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行业亏损的原因?
公交车属于一种特殊的公共服务产品,它有别于其它商品可以任意选择生产量和销售量,可以任意挑选顾客。作为城市文明的窗口、便捷的交通工具,无论是否盈利,都必须提供这种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交通方式,保证人们生活的方便,不能简单根据公交线路赚钱还是赔钱就轻易增减公交运力。
公交车亏本是世界各国的通例,例如日本公交亏损高达70%以上。我国大多数城市公共交通的低票价政策没有根本改变,但长期以来受“公益论”的束缚,加之自身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使得公交企业大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公交服务设施老化问题比较突出,服务水平提高缓慢。比如,公交企业的固定成本大约占全部成本的70%,劳动力成本占20%左右,由于受到机制的制约和影响,造成用人机制僵化和用人制度不活,难以实现人员的合理流动,人工成本得不到有效降低,固定成本难以摊薄。加之,随着燃料、物料、修理等变动成本支出的逐年增加,使得公交企业运营成本大幅度上升,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加之,随着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客运距离的延长,以及随着城市私家车和个体出租车的日益增多,给公共电、汽车客源造成较大分流。
因此,政府对公交企业这种“公益型”企业应“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彻底转变观念,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财政体制和公共财政改革中应考虑对公交企业给予相应的补偿和补贴政策。应尽快出台“城市公交财政补贴实施细则”,落实各项财政补贴以及燃油等政策,切实做到补贴能补到位、企业能用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