橪的五行属什么?
《说文解字》解释道,“橪”是木名,是一种树,树的果实味道涩酸。
这个说法明显有问题,因为《康熙字典》已经明确说了“今人不用此字”(注意,是不用,不是没写对);同时期的《辞海》也认为“橪”是个误字或俗字,在《玉篇·木部》及《集韵·然部》中都有“橪”字。 至于现在为什么没人用“橪”了,是因为有更好的字来代替它——无论是《尔雅》中出现的“山梨”还是《庄子》里出现的“檀柘”,都可以用来指称酸枣。
那么,“橪”和“山梨”“檀柘”是什么关系呢?其实它们都是同一个植物的别名(也有说是俗名的)——“酸枣”! 在汉代,人们已经将“酸枣”作为正名了 ——比如著名的医家张仲景就曾在其著作里说“枣核生而棘刺肥者是为酸枣”、“作汤当煮大枣,切破去皮”等(见《伤寒论》)。 而在东汉末年的《列仙传》中也出现了“山梨”的名字,并说“赤松子好食山梨”。 可见,“山梨”就是“酸枣”——而“檀柘”则是另一个植物了。 那么,既然汉代已经有了“酸枣”一名,为什么还要再造出一个“橪”字出来呢?原因估计只有一个——古人觉得“酸枣”这个名字听起来不太雅致,所以又造了这个新字出来。 这就像我们现在取名字,也会考虑生僻字或者同音字的问题一样。 而关于“橪”字的来源,我个人更支持“类比”而非“象形”的说法。 “橪”本义为一种酸枣树的别名,因此从这个本意出发,我们就可以知道,它的字形必然是跟“枣”有关的。
但古人不会直接拿一个“枣”字去表示这种含义,因为它毕竟也是正名之一嘛,于是他们只能把“枣”字变形一下——结果,我们就得到了“橪”的字形。 所以在我看来,这个字形应该是在隶书阶段才完成的,而不是像许慎说的那样出现在篆书中……当然,我这么说可能有点以己之昏昏欲使人之昭昭的意思在里面……反正大家也就当我随便一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