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有没有赔钱?
奥运会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盛会,每四年举办一次,今年已经是第29届了;同时,奥运会也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浩大工程,从申办到举办期间所付出的经济成本和精神代价都是无法估量的。那么,奥运会究竟是否像人们想象的一样盈余丰厚呢?答案是否定的,大部分奥运会都是亏钱的,甚至可以说,奥运会是一个“无底洞”——投入越多,亏损越大! 以近几届奥运会为例,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开支大约是131亿美元(接近我国全年GDP的一半),但最后实际收入只有8.75亿美元(大概只够赔一个月的工资),2000年悉尼奥运会总成本约254亿美元,仅门票和其他收入来源就亏损了7亿美元,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预计将达到500多亿人民币…… 奥运会为什么会成为“无底洞”呢?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奥运会参赛人员众多,再加上记者、观众等,庞大的客流量给交通、住宿等服务行业带来巨大压力,从而增加了不少额外的开支;第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竞技体育本质决定了其“耗资巨大”。为了保证比赛的公正性和专业性,必须聘请专业的裁判员和技术人员,同时为运动员提供最好的训练器材和营养套餐,确保他们在赛场上发挥出最大的潜力;第三,广告宣传和主办城市的各项建设也会增加不少开支项目,比如北京奥运会期间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场馆达120多个,这些项目都必须在短期内实现资金回笼和投资回报,实在不是一笔小开支。
当然,也有人疑问,奥运会这么多项目,难道就没有一个赚钱的吗?其实,也有少数的奥运项目是通过商业运作来盈利的,比较典型的就是足球比赛转播权和国际足联组织的各种赞助费用。不过,这种“以丰补歉”的方式获得的收益与奥运会巨大的支出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有人估算过,如果某个国家举办一届超值的奥运会,至少需要这个数字的国家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大约7000美元,而当时全世界有将近一半的国家的人均GDP没有达到这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