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困境基金?
“困境基金”,从名称上看,是“基金中基金”(FOF)的一种。它所投资的标的资产,是与母基金(MFA)所投标的不同,但它也通过投资于这些债券、股票来获取收益。我们可以把它定义成一种基金组合管理工具——MMA(Managed Money Arbitrage)。
我们常说,基金与基金之间要相互匹配,进行合理资产配置,获得最优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是没有那么理想化,不同基金之间的业绩表现往往有相当大的差异。这除了与它们的风格不同有关之外,还与它们成立时的市场环境相关联。
有些基金在设立时正逢市场大跌,因此它们成立时的仓位就比较低,随着后续市场的反弹,它们的收益也水涨船高;但相反的,如果一只基金是在牛市高位成立的,那它的净值就很难再创新高,甚至会在后续的调整中出现亏损。这种因为成立时的市场位置不同导致的基金业绩差别,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出生时点的效应”。这种现象其实也反应了择时能力在基金业绩评价中的作用。 为了减低或消除因“出生时点”带来的误差,人们想出了多种方法对基金进行评价。其中一种比较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中性基准的方法,即选择一个适当的基准,把基组内的基金的业绩同它进行相比较。
所谓的“适当”指的是选择的基准要和被评估的基金在性质和构成上相似,也就是说它们是同类型的基金。由于基准的选取需要满足一个重要条件,即是它必须能够反映或代表市场上该类型基金的平均表现,因此选出的基准一定要代表该类型的基金,这样比较才有意义。
如果要对股票型基金进行评价,选择沪深300指数作为基准就相对比较合适;如果要评估债券型基金,选择国债收益率作为基准就比较恰当。但需要注意的是,选用基准进行“背对比”时,需要注意时间上的匹配问题,也就是基期和评估期的时间段应该尽量保持一致。如果不加留意,随意选用一个长期基准和一个短期基金进行对比,就可能因为时间不一致而使比较出现偏差。 采用“基准法”有一个前提,就是选择的基准最好是能被合理地解释的。有时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看似合理的基准实际上却完全不能代表被评估基金的类型。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在选型上,就会令后续的比较分析产生谬误。在使用“基准法”对基金进行测评时需要格外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