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又叫什么作用?
“琵琶”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东汉张衡的《西京赋》中:“枇杷橪柿,槐树桑椹。南园北圃,桃李杏枣。”这里所说的枇杷,实际上不是现在我们吃的枇杷,而是小果树,学名叫“软枣猕猴桃”。 这种植物属于猕猴桃属,和枇杷没什么关系了。不过,因为名字里有个“枇”字,和枇杷沾亲带故,因此也叫作枇杷。
那么,我们平常所吃的枇杷是什么植物呢?原来,我们现在吃枇杷的这个物种叫P. mume,是1907年由法国人命名的,拉丁文学名中的mumecat是“枇杷”的意思。而这个种的名称 P. mume 则是由德国人命名的,在德语中,papier意味着“纸”,而mumecat指的是“黄莺”,所以 P.mume 的意思其实就是“黄色的黄莺”。
关于这个种的名字还有个传说:相传明代嘉靖皇帝有一个很喜欢的妃子姓李,因为喜爱枇杷,所以就命人做了“枇杷宫饼”来食用。可是御厨们绞尽了脑汁,也想不出个办法让皇上吃得既饱又满意。最后一名厨师急中生智,想出了用鸡蛋清、淀粉调成糊状,然后把新鲜的枇杷放进去裹上一层浆,再放进油锅里炸熟的办法。这样做出来的点心金黄迷人,酥脆香甜,口味绝佳。嘉靖皇帝吃了大喜,不仅赏了这名厨师,还下令此后要给爱妃天天做这美味的点心。后来,这道点心被传到了民间,因做法精致类似“批把”(苏州话读bǐ pa)而得名“枇杷”。 事实上,现在的枇杷经过长期栽培,已经变得和当初的“枇杷”完全不一样了。它原产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现在主产地却在欧洲和北美洲。目前,我国的枇杷产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而江南一带也是主要产枇杷地带之一。 说起这条“枇杷之路”,还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说起……
当时,浙江东部的奉化有位农民偶然发现一棵野生水果结满了黄澄澄的果实,看起来十分可爱漂亮。他摘了一串回家,剥开薄薄的外皮,里面的肉质似乎很松软,味道甜中带酸。他觉得这个果子味道不错,就摘了一大袋子拿回去给家里人吃。 不料,这家人的小孩吃完后,竟然全哭了!大人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小孩子吃了野果后肚子不舒服,现在正在拉肚子呢。
这棵能结出美味野果的树,原来就是当时当地著名的野生的观赏树种——枇杷。由于树上的果子被一个小孩子吃了之后拉得直冒冷汗,于是当地的村民很快就意识到这些果子的毒性和坏处。从此,这些野果变成了坏果子,没有人再敢随意采摘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