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结构有什么?
“结构性”这个词在金融领域经常出现,那么到底什么是结构化产品(Structured Products)呢? 从最狭义的上来讲,它是指通过构建资产负债表将原本可能无法实现融资的需求方和拥有资金但找不到合适投资渠道的供给方联接起来,来实现双方共赢。
比如我想买房子,但是手上的钱不够,那我就可以去银行贷款,银行借给我50万,我每个月还房贷3000元;而你手里有余钱没地方可投,你打算把10万元放在我买的房子的房产证上做抵押,每月拿700元的利息,等房子增值了再找我回购,这样我们就达成了目的。 在这个案例里,我们实现了“结构化”,因为资金从银行流向了我,我又把钱花在了房子上,而房子又是你的,只不过目前我们还没有完成交割而已。
然而这个案例其实存在一个漏洞,因为我有可能没钱还给银行,那么银行就取走了我这个月的工资3000元来充作还款,这样我就没有收入了,也就没有能力还另外一头的欠款——即你那边的利息700元。这时候就产生了“结构性错配”,也就是所谓的“劣后风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通常在“买房计划”中会加入一项条款,就是当我还不起月供的时候,由我的房东替我还贷,这样就不会出现错配了。这就是结构化产品里面的“优先/劣后”理念,以房产为例,银行借给我的钱是优先获得的资金,按月获得的贷款本息也是优先清偿的,而房款则是劣后债权,只有在优先债务都得到满足之后才会考虑。
除了金融里的结构性概念之外,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结构化的例子。比如说一家人去旅游,父母带着孩子前往,孩子作为未成年人,并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所以这趟旅行的钱主要靠父母的辛苦工作赚取,这就构成了一种结构性关系——父母为子女付出的钱属于“优先”支付,而子女将来长大成人以后反哺父母、孝敬金钱则属于“劣后”。当然这种结构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只是为了说明生活当中处处有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