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药物作用是什么?
我来讲讲关于“头孢”的那些事儿~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一下“头孢”这个家族—— 说起这个家族的起源,还需要追溯到上世纪中叶。1956年,法国里昂大学一位名叫Francois Cartelet的教授,从青霉素发酵产物中分离到一种新的抗生素,因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杀菌效果,被称为“新青霉素”(penicillin N)。然而,这种“新青霉素”并不像我们熟知的青霉素一样,通过抑制细菌细胞的壁合成而发挥抗菌活性,而是通过另一种机制达到杀伤细菌的效果[1]。
1972年,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可以杀死细菌的化学物质,并将其命名为“β-内酰胺(β-lactam)”。1980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分离得到β-内酰胺抗生素,并发现了该抗菌剂对于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效。随着后续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类物质可以通过破坏细胞壁来杀灭细菌,并将此类抗生素称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而头孢作为这个家族的成员,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而起到杀菌效果。根据其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的部位和机理的不同,目前临床常用的头孢可分为四类:
②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后者的抗菌浓度,增强抗菌活性;
③ β-内酰胺酶阻断剂:可通过阻断β-内酰胺酶的活性,从而避免耐药基因产生和传播,是防治细菌感染耐药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④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类复合制剂:将上述两类药物结合制成制剂,可同时阻断细菌细胞壁合成的两个步骤,从而发挥更强的抗菌功效。 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头孢多为第四代和第五代,这类头孢在第三代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不再依赖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统,因此不对抗药性的产生提供途径,同时也减少了耐药菌株的产生。
虽然这些药物对多种致病菌有良好的疗效,但并非对所有细菌都具有强大的杀灭作用。例如,链球菌属细菌就会产生青霉素结合蛋白,从而阻止青霉素类药物入侵细菌细胞,导致这些药物对其有效性降低甚至没有效果。不同个体对同一类药物的反应性存在差异,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严格遵医嘱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