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如何教数学?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教师应遵循幼儿数学学习的原则、规律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教学。方法得当会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否则会使数学教学陷入困境。那么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数学活动的具体性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但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应提供能反映数学知识的典型事物,使幼儿在操作和观察中获得具体生动的感性经验,从而理解数学知识。如认识“2”,教师需向幼儿提供各种能反映“2”的典型和非典型事物,使幼儿初步获得有关数“2”的经验。
二、数学活动的操作性
动手操作是发展幼儿思维、理解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幼儿只有在操作中积累活动经验,才能顺利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如果离开了幼儿的操作活动,知识的学习就会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三、数学活动的启发性
只有使幼儿在思维活动中不断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从外界得到启发,才能使原有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思维从外界得到的启发越多,其活动的效率也就越高。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和鼓励幼儿独立思考和自我表现,让幼儿在探索中获得发展。如比较“宽和窄”时,由于“宽”和“窄”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所以很容易误导幼儿把“长”和“短”也当作是“宽”和“窄”,因此在引导幼儿学习比较时,教师可以利用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或玩具为幼儿提供探索的机会,并把实验的结果展示出来,把幼儿的思维展开,最后在教师的引导或启发下得到真正的结论。
四、数学活动的综合性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它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抽象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儿童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充分考虑具体性和直观性等因素,使各领域和各学科间的内容相互渗透和综合,以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使幼儿能够学得好且记得牢。因此在进行数学教育时要注重结合语言活动等其他方面的活动,使幼儿更容易接受数学知识。例如,在进行比较多少的教学时,可以结合语言活动中的“问答”等进行教学,或者可以结合常识活动中的实物等。同时在各科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进行数学方面的训练,通过结合和渗透,可以增强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减少幼儿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使幼儿在学习和探索中得到发展。
五、数学活动的重复性
所谓重复性包括训练内容的重复和方法的重复。一方面是因为数学本身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强的特点,需要幼儿进行反复训练、巩固才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是由于幼儿自身的年龄特征对数学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的阻碍因素。因此为了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需要幼儿进行反复的训练。
综上所述,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幼儿自身的年龄特征,将抽象的知识以具体、生动、形象并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在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此同时幼儿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也能够得到综合而全面的发展。